教会历史第二季,拉丁传统第六课 奥古斯丁《三位一体》导读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拉丁传统第六课: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导读,讲稿由阿甲整理。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导读》,教会历史第二季之拉丁传统第六课(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7月11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阿甲谈东方教会,以及网盘下载「请进入Ajia文件夹」。 拉丁教父 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导读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晚上好。今天是北京时间7月11日晚上8点,我们将讨论奥古斯丁的第二堂讲座——《论三位一体》。这是一部奥古斯丁非常著名的著作。在开始之前,我想先简要回顾一下我在上次课程中已经介绍过的奥古斯丁的基本生平和主要著作。通过这次课程,我发现我更擅长从东方教会的角度来解读奥古斯丁的作品,即以希腊教父的视角来分析他的思想。希望我的这一系列关于奥古斯丁讲座能够为中国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他的思想。《论三位一体》被认为是奥古斯丁最深刻的思想著作之一。我也愿意分享一下我个人对这部作品的一些看法。 奥古斯丁的三部著作《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以及《上帝之城》,在他翻译过来时最为著名。大约十几年前,我在国内购买了周伟池翻译的《论三位一体》。最初阅读时,我认为这是奥古斯丁最深刻的作品之一。然而,在读到大约一百页后,我感到困惑,因为书中涉及太多术语和观念。当我读到约一百五十至两百页时,逐渐理解了内容。最终,我的神学观点对上帝的认识有了很大转变。可以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奥古斯丁引领我接触了希腊教父的思想。最终,我在希腊教父那里停留下来,这是我的个人阅读体验。他的著作逻辑性强、思想深刻,并且有时会流露出对上帝的深切情感。在正式阅读他的著作之前,我们今天主要参考的是一个中译文版本,该版本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 我认为翻译还可以,但我会稍作结合。对于一些关键术语,我将参考校勘本和英译本进行讲解。今天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三位一体的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三位一体写作的历史背景;其次,探讨其写作态度及其与同一时期或更早时期的希腊教父如大圣巴西尔、神学家格列高利,尼撒格格列高利的不同之处。第二个话题是关于他对三位一体的看法,尤其是对子句的理解。今天我们将重点讨论这一点。第三个方面可能会涉及从心理学角度对三位一体的类比,特别是人论中的三位体。我们将会简要评论一下。至于英译本和校勘本的内容,上节课已经讲过,我会上传到网上供有兴趣的同学继续阅读。接下来请看下一页。 三位一体写作背景 非论战类作品:约400-420年,共15卷。416年发行前12卷 他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他基本上属于非论战类作品。也就是说,在撰写这部著作时,他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反驳对象,并且前后大约花费了20年时间。公元400年至420年间,他一直在撰写《论三位一体》这部著作。在416年前后,他又发布了前12卷。因此,他的前12卷是较早的作品;而从第13卷到第15卷则是后期的创作。在讲述他的背景时,我们还需要提及一个背景:奥古斯丁写作《论三位一体》时,他的前辈如希拉里已经写过相关著作,可以供他参考。安普罗修和德尔图良的著作他肯定也会参考。奥古斯丁是一个对神学非常感兴趣的人,他对《论三位一体》教义充满好奇。由于他没有能力像其他同时代的教父们那样流利地阅读希腊文。所以,他就打算自己写。这个我们马上就可以看到。 结构 二分法:1-7 解经;8-15 神人类比 三分法:1-4 解经;5-7 语言问题;8-15 神人类比 七分法:1 总论,2-4 解经,5-7 哲学语言理性,8 内在之人,9-11,12-14 三一神人类比,15 类比之不足 父——是 being 子——知识,understanding, logos 灵——Will 意志 and Love 爱 关于《论三位一体》的教义,其结构有二分法、三分法和七分法。二分法中,第一卷到第七卷是解经,第八卷到第十五卷是神人类比;三分法中,第一卷到第四卷是解经,第五卷到第七卷谈语言问题。关于语言问题和神的名称,以及第八至第十五卷的内容,主要是探讨神与人类之间的比较。七分法则更加细致地划分了这些内容。在此不再赘述。此外,类比也是其特点之一,但今天我们主要不是讨论类比。在希腊教父的作品中,这种类比几乎是看不到的。这是因为他们的论战背景与我们所熟知的不同。接下来,我们将直接从《三位一体》这部作品开始,看看作者写作这部作品的动机或原因是什么。 态度与灵性 默想主的律法(诗篇1:2),这是我关心的全部,若不是“昼夜”的话,至少是尽我所能的短暂光阴这么做,并且我将我的默想写下来,免得遗忘,我靠着上帝的慈悲,盼望他使我坚持我所确定的一切可靠真理。(1.1.5); 显然,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写作《忏悔录》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对许多内容实际上是对圣经的默想。对于圣经的默想,当时武加大译本尚未翻译完成。因此他可能参考了多个版本,包括拉丁文译本。当然,他肯定知道一些希腊文的单词。但是让他直接阅读希腊文,估计会比较困难。这本书里很多内容,尤其是关于第一到第七卷之间基本都与圣经相关部分的默想。他将对圣经进行默想的过程写了下来。我们很多人也可能阅读圣经,但未必会将其记录下来。然而,他有这个习惯,并且经常写下自己的感悟。由于他在这一领域非常有名,又是主教的作品。很多人期待他完成之后,立即出版了他这本书。这是他的一个特点。但奥古斯丁这样做并不代表他也鼓励当时的人也写作出一本书。实际上,因为他的主教身份,有人要求他把默想写下来。由于古代圣经手稿不足,不可能人手一本圣经,因此,平信徒觉得主教读圣经,默想写下来就好了。 在安普罗修主教的讲座中,他在讲道时拥有图书馆,主教们会参考不同版本的圣经。有好几个拉丁译本和希腊文稿。这些文献他们都会随时放在旁边。因此,在当时,能够默想圣经的人群主要是主教、修士和贵族群体,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读到圣经,他们只能通过礼仪听圣经的话。这与新教徒不同,现在出版书籍非常方便,可以人手一本圣经。 看不懂,可不读与谦逊的态度 若有读者说,这里说得不好,因为我不了解,那么这人是在批评我的说话方式,而不是我的信仰…没有人能在一切事上让所有人都听得足够地懂…「他」可以试着看自己能否懂得别人对同一主题、同一问题所说的话…「若是」就可以把我的书放一边去。「1.1.5」 若有人懂我所说的,但觉得我说的不对,只要他能够,就可以自由的提出他自己的意见,并且驳斥我的意见。若他做得既富有爱心又合乎真理,并且不辞劳苦地来通知我(假如我还在世),我这份活就算得到最为丰厚的回报,若他不能通知我,我极其盼望他能通知别人。 在这里,可以看到奥古斯丁在写作这本书时很清楚地知道,他不是写给自己看的,他知道会出版并且有很多人读他的著作。这显然不仅是一个闲情逸致之作。如今我阅读他的著作时,已不像以前那样喜欢了。并不是内容有什么不好,只是我发现其文风不再是我喜欢的类型了『当然,我曾经喜欢过』,我最终发现我喜欢的风格,就像金口约翰和神学家格雷高列,还有艾弗冷的诗歌,这是我最喜欢的。 奥古斯丁是何等伟大的神学家,其思想何其深邃,然而即便如此,他还是谦卑地这样说,何况我们呢?因此,这段话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安慰。这段话也暗示,在奥古斯丁撰写这些书籍的时候,有人曾对他提出批评,认为他的著作过于晦涩难懂。他们表示:“奥古斯丁先生,您的作品太深了,难以理解。”然而,面对这样的反馈,我们无法要求他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每个人写作都有自己的风格。因此,奥古斯丁无法反驳。他只能表示:如果别人在同一主题下发表观点,道理也是一样的。所以,你完全可以看别人的作品。毕竟我的书不会令所有人满意。因此,你可以看到他在一个比较谦逊的态度上所体现的另一点。特别是在论述圣三一的时候,他甚至要求读者。如果我说得不对,那你呢?只要在真理和爱心中劝勉我。如果我还在这世上,那真是太好了。我很高兴。你来纠正我吧。 这种态度使得这个论点更加明确。结合我其他的一些讲座,比如神学家格列高利的《神学讲演录》等著作,你会发现一种不同的风格。这些讲演录有一个非常确定的目标对手,即欧诺米,半阿里乌主义的代表。因此,在阅读这位神学家的讲演录时,你可能不会发现有下面这段话,说:“如果我说得不对,你可以纠正我。” 他不可能会这样说的,因为那样做等于主动承认自己犯错。所以,他是在反对欧诺米的许多观点。但是这里的情况不同,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对手并不是欧诺米,更具体来说,是这部作品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明确的异端对手。在他写作的时候,更多的是作为主教,在他的辖区之内,他的信徒或神父以及其他主教同仁在探讨三位一体教育时的情况。 大家可能觉得一些主教和神父认为:我的写作才能不如你,恩赐不如奥古斯丁。他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主教。所以你可以去写,我来读你的作品。这种态度指的是奥古斯丁对三位一体的阐述。他并非直接针对某个论战对手或特定异端进行反驳,而是面向那些阅读拉丁文并信仰基督的拉丁语使用者,尤其是神学家、主教和修士们。他认为有必要有人来撰写相关论述。谁呢?那就让奥古斯丁来吧。我们相信你的解释是最好的。但是奥古斯丁在这里面显得比较谦虚,说如果万一读到我错了,请你指正。这就是他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让我们可以从希腊教父的教父来稍微“劝勉”一下圣徒奥古斯丁。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太5:8) 我们很难思想并完全知道上帝的实体;他自身没有变化,却造了可变之物,他自身没有时间的变迁,却造了属时之物。所以在难以形容地看见那难以形容的「上帝」之前,净化我们的心灵是必要的。(1.1.3) 我们很难用思想完全理解上帝的本质。他自然没有变化,却创造了可变之物;他自然没有时间变迁,却造了真实的存在。因此,在这段话中,依然可以看到这些观点。 奥古斯丁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他与当时的教父们在很多方面有共识,这很清楚。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过一种圣洁的生活是理解圣经的关键。这一原则在希腊教父的著作中反复出现。在拉丁教父中,这种现象其实也不断出现。我们可以说这是当时教父们的共识。这种现象与我们现在对解经的理解有很大不同。现在人们对于解经的理解方式。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我读了一个博士、学了原文或掌握了解经方法就能解释圣经。但实际上,这个过程忽略了净化自己以更好地理解经文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尽回答的义务「3.序.1」 请相信我,亲爱的读者。我宁愿将时间用于有益的阅读,也不愿意写出东西来供别人阅读。若你不相信这点,要求凭据,那就请你提出东西让我来读就好了,它不仅要能够回答我的提问,又要能够直面我现在所面对的人们的提问。我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我是侍奉基督的主教,另一方面是为了热诚地捍卫我们的信仰,反对那些以物质论的,不属灵的人的错误。这样你们就能理解,我是多么乐于放下这一工作。叫我的笔度一次假了。 在这里面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当然这是他写的第三卷书的一些序言。实际上,当时的奥古斯丁所在的教会辖区也面临着许多神父或信徒关于三位一体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大家都没有解答。所以怎么办呢?奥古斯丁自己也有这方面的兴趣。他说要回答我的问题,我也有关于此方面的问题。因此,在他们那个时代,讨论三位一体相当于现在的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因为是刚刚结束第二次大公会议,即尼西亚-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在381年召开不久后。基本教义已经确定,拉丁语和希腊语的教父们已经撰写了大量著作。然而当传到西方时,西方的人也有这方面的兴趣。 他们认为,在当时,奥古斯丁是最适合撰写此类著作的人。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接下来的一段,会发现其中的内容更加明确。 很多人希腊文不好 「3.序.1」 事实上,在这一主题上的拉丁著作在数量上是很可怜的,或至少是很难找到的,而我们的希腊文水平不足以阅读和理解用这种文字讨论这一主题的书籍,至于从这类著作译出的少数材料,我不怀疑凡是值得我们搜求的,都已包括在内了。 也就是说,他的会众很多人跟他一样不能直接阅读希腊文的著作,但奥古斯丁也尽可能参考了当时翻译出来的希腊教父的著作了。因此,可以说《论三位一体》算不是论战性的著作,更多是一部牧会和神学教导方面的作品。奥古斯丁应他们的委托,写下了这部著作。这确实是他最深刻的一部作品。 然而,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无法详细探讨他的所有细节。我们将主要讨论他关于“子句”的理解,因为这是天主教会的核心内容。天主教和东正教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这进一步表明,奥古斯丁在其著作中关于三位一体的概念,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他本人也承认这是他的内心思考。并且要清楚地告诉我们他的受众是谁、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人。接下来我们特别看一下他对子句的理解。 和字句 4.29 pp153 「圣灵」是从父出来的。所以他的奉差,就是指人知道他乃是从父出来的。我们也不能说圣灵不同时从子出来;因为圣灵被称为父和子的圣灵,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当他向门徒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约二十二章二十节),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别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看出奥古斯丁的观点。他支持并证实了圣灵是从父和子发出的这一观点。也就是说,圣灵源自于父与子。 在接下来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继续看到他为什么进行这样的论证。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 正如就圣灵是上帝的恩赐而言,乃是从父出来的。所以他的奉差,就是指被人知道他乃是从父出来的。我们也不能说圣灵不同时从子出来,因为圣灵被称为父和子的圣灵,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当他向门徒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约20:22),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别的意思。...

July 11, 2025 · ephrem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