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历史第二季,拉丁传统第八课 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与恩典——与佩拉纠之争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拉丁传统第八课:奥古斯丁与佩拉纠之争,讲稿由阿甲整理。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与恩典》,教会历史第二季之拉丁传统第八课(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9月19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阿甲谈东方教会,以及网盘下载「请进入Ajia文件夹」。 拉丁教父 奥古斯丁与佩拉纠之争,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与恩典 今天是9月19日,北京时间晚上8点。我们现在进行的是“光从东方来”系列讲座。“光从东方来”是以学术讲座来介绍东方教会的传统。本平台是公益性质,因此平台之下的所有讲座都是免费的。本平台能够提供给大家的内容,是关于东方教会的传统。我们希望,如果上帝允许,未来能涵盖关于东正教、叙利亚教会、亚美尼亚教会等东方教会的历史、神学、礼仪各方面的内容。 首先有一个最基础的介绍。这便是我们现在要提供的一个系列讲座的内容之一。关于教会历史,我已讲过东正教的历史。该讲座主要参考西方维尔主教的著作,是一个比较概览性的介绍。今天的讲座是我个人组织的一个课程。第一季已经讲完,今天是第二季。第二季已经讲完了希腊教父的希腊传统部分,内容大约涵盖三世纪到五世纪。今天我们要讲的是…… 今天是关于拉丁教父传统中奥古斯丁的第八次课,同时也是我们最后一次讲授奥古斯丁。在拉丁传统中,奥古斯丁是一位特殊的人物。此前我们已讨论过数位教父,而今天的内容或许是其中最富争议性的一节。与大家可能已经购得的中文翻译著作不同,我们在此将从东方教会(如东正教或叙利亚教会)的视角,来审视奥古斯丁与佩拉丘之间的争论究竟如何。 由于时间有限,我将不再复述奥古斯丁的生平,我们主要侧重于奥古斯丁与佩拉丘之争的大致历史过程。当然,国内出版的一些书籍,例如《恩典与自由意志》,其序言中已有很好的介绍,因此这并非我需要详细讲解的内容。我们要讲解的,是深入探讨近二十年来的相关研究,并与研究这些一手材料的学者们一同探讨。我能够提供的是一个东正教或东方教会的视角,以审视恩典与自由意志的问题。关于其生平,我已在第五讲和第六讲中讲述过。 此处我们不再复述,仅简要讲解他与佩拉丘是如何引发这场冲突的。佩拉丘是当时一位非常有声望的神职人员,其后,他的观点在迦太基引发了争议。其具体观点大致是:人可以靠着自己的努力获得救恩。这一观点当然受到了奥古斯丁的竭力反驳。由于他的这种观点在教会内传播并造成了混乱,奥古斯丁于是便开始写作。这场争论从公元411年左右开始,至430年结束,大约持续了二十年之久。这对于西方教会来说,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 但我们需要知道,此事对于东正教或叙利亚教会而言,影响甚微。它对西方教会影响深远,但对东正教、叙利亚教会以及其他所有东方教会,其影响其实都没有那么深远。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由于其观点与争论陷入胶着,因此在411年,他们便将非洲地区如迦太基等著名城市的主教们(因其属于罗马教皇的辖区)的情况呈报给当时的教皇。随后的418年,迦太基会议也正式谴责佩拉纠主义为异端教导。 431年,以弗所公会议重申了这项谴责。当时奥古斯丁论战的对手,其实不只是佩拉纠派。他早期的对手是摩尼教,因为他本人是从摩尼教徒转宗成为基督徒的。在他转宗为基督徒后,便可见其对摩尼教的驳斥。此后是多拉图派——当然我们今天不会细讲,其争论主要关乎教会论。再然后是佩拉纠派,其争论关乎自由意志和恩典。那么,在此我重申个人的观点。 我们整个新教的传统,即宗教改革后的传统,其实是在奥古斯丁和佩拉纠的争论中产生的一种基督教传统。并且,从东方教会的视角来看,这其实是一种相对极端的倾向,因为它采纳了奥古斯丁在与佩拉纠论战时的一些极端教导和倾向,所以造成了我们现今新教传统的这个现状。 关于恩典和自由意志的问题,在东方教会早期的灵修传统中,其实很好地被基督教的灵修传统所中和了。关于这一点,当我们在拉丁传统中讲到卡西安时,会有详细的介绍,即卡西安是如何看待恩典与自由意志之关系的。然而,这个争论在西方一直存在,并最终导致了宗教改革时期的现象。 我们继续来看一下奥古斯丁之前的一些背景。在他之前有几位先驱,例如居普良、奥利金以及鲁菲努斯。这些人关于相关方面的论述,并未直接涉及自由意志与恩典的关系。首先,居普良曾论及婴儿洗礼的问题。他持有一个观点,认为婴儿受洗并非为了赦免他们自身的罪,而是为了赦免亚当的罪。也就是说,居普良倾向于认为,每一个出生的婴孩都继承了原罪。 都在某种意义上继承了亚当的罪,这便是非常重要且有名的原罪论。奥利金主义认为,肉体之所以必死,是因为灵魂先存的罪,这也是奥古斯丁之前当时的一种教导。奥利金认为灵魂是比肉体先存在的。至于Rufinus,他在当时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中或许不那么出名,但他翻译了大量著作,例如奥利金的作品,是一位非常早期的翻译家。 他是一位将希腊教父著作翻译成拉丁文的学者型人物。因此,他采用了一种不同的进路,因为他在翻译过程中对希腊教父的倾向有所了解。他采用了Sophilus和艾瑞纽的观点,即认为亚当和夏娃被创造时是孩子,状态是洁白无瑕、天真无邪的,只不过尚未达到完全的境界。这一观点的后期代表人物之一便是Diodorus。 另一位是克里索斯托(Chrysostom),我们翻译为金口约翰。在他一篇关于人被造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基本观点,即每一个婴孩的出生,都相当于亚当被造的过程。婴孩之所以有心跳和气息,就像当初上帝用尘土造人,并将生命的气息吹入其中。这股气息,就如同当初上帝创造亚当时所赐予的一样。 在母腹的胚胎之中,并赋予其生命的气息,这便是金口约翰所持守的一种观念。当然,这一观点也明确地构成了对奥利金的反驳,其核心概念在于,肉体与灵魂是在同一时间被创造的。此外,还存在另一种观点,主张人的肉体死亡源于其天然属性。换言之,肉体的消亡是一种必然会发生的过程。此观念亦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来自于希腊教父的思想。由此可见,Raphaelus在此方面的论述,与希腊教父们的教导是非常契合的。 Raphaelus有一位名叫Kinesios的门徒,他可能在希腊教父们的一些教导上走得更远。这位Kinesios同时也是佩拉纠的门徒,稍后我们将看到他们的教导中出现了哪些错误。这便是他们的前期背景。而真正引发这场争论的便是Kinesios和佩拉纠这两个人物。Kinesios作为佩拉纠的弟子,最初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婴儿受洗并非为了赦罪。 也就是说,他们不认为婴儿有任何原罪。或者如普莲娜所言,他主张婴儿受洗是为了赦免亚当的罪。由此可见,这并非为了赦免他们自身的罪,因为他们自己尚未也无能力犯罪。那么所赦免的罪是什么呢?是亚当的罪。这是一种观点。因此,他们认为婴儿受洗并非为了赦罪,而是为了进入神的国度以及在基督里成圣。然而,这种观点在公元418年的迦太基会议上遭到谴责,其后在公元431年的以弗所会议上又被进一步谴责。 公元431年的会议也进一步谴责了此种观点。佩拉纠的观点是:人被造时即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因此能够选择善恶、避免犯罪并维持天然的公义。这是佩拉纠一个非常重要的论证,而这一点也正是现代教会所一再谴责的,即认为人自身没有能力行善。他尤其反对《忏悔录》中的一段话,他说: “给我你所命令的,命令你所愿意的。”在佩拉纠看来,这仿佛是说人就像一个提线木偶,没有自主的能动性。因此,佩拉纠对《忏悔录》持相对批评的态度,尽管当时《忏悔录》已非常流行。然而,《忏悔录》中记述的经历对奥古斯丁却造成了极深的影响。反观奥古斯丁和马丁·路德的经历,他们生命中都有着强烈的个人体验,并由此构建了各自的神学传统,这亦是其思想的一个特点。 这也就呈现出这样一个特点,因此奥古斯丁便开始与佩纳诸论战。最终,奥古斯丁无疑赢得了论战。但是,他的胜利究竟是完胜还是险胜,这一点我们稍后就能看到。奥古斯丁在与佩纳诸论战中的观点,实际上并未被天主教会完全采纳。反而是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更为彻底地采纳了奥古斯丁的观点。当然,这已是后话。 由于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我主要参考的是二手材料。其中一本较新的材料,是这本由荒阿力克山加所著、于2014年出版的书。书中探讨了奥古斯丁关于自由意志教导的转变,他确实经历了一个转变:在早期,为了摆脱摩尼教的宿命论和意志捆绑论,他强调自由意志的作用和责任性;但后来,为了反对佩拉纠主义,他转而强调神恩。 在原罪和捆绑意志的教导下,必要性进一步限制了自由意志的作用,最终导致了预定论的产生。为本书做背景介绍的特斯拉是一位学者,我采用的便是其观点。这位学者认为,奥古斯丁关于自由意志和恩典的教导是有转变的:起初在他摆脱摩尼教时,他承认自由意志中积极主动的部分,认为我们不像摩尼教那样是宿命的。 但是到了与佩拉纠论战的时候,他开始倾向于认为,由于原罪和意志被捆绑的原因,我们的自由意志受限了。我们似乎只能犯罪,做什么都不能讨神欢喜了,这样的观点便出现了。那么当奥古斯丁谈论此事时,他特别参考了(我在此也再次参考)一位学者在2015年的一个观点,他说: 婴儿可以因父母的意愿而受洗得救,与此类似,他们也因父母怀孕的行为而承受了亚当的罪。根据这位学者的阐述,奥古斯丁承认婴儿是通过父母交合的行为来承受亚当之罪的。他认为,父母间的这种交合是由激情所产生,因此是不好的、污秽的。 这个行为本身便将亚当的罪传递到婴儿当中。尽管婴儿一出生时,尚不知分辨左右,也没有能力犯罪,但这种观点仍然认为该婴儿有罪。而这个罪,便是由于此原因所承受的。至于这种教导在东正教中是否存在,我并不认为此观点在东正教中是主流,或者说其论述会如此详细,即婴儿有原罪是源于父母的交合。 并继承了亚当所犯的罪行。这种观点,我在东正教教会的教父当中是没有看到过,也没有听说过,这是一种非常细致的解读。那么,东正教有没有关于原罪的概念呢?是有的。其原罪的概念更多是指,亚当犯罪以后,他承担了这种罪的后果。那么,罪的后果是什么呢?即人是必死的,肉体是会朽坏的,他的意志会软弱,肉欲也会比较冲动。 这就像一个人进入了生病的状态一样。我更倾向于认为,这就是东正教所说的原罪。如果说东正教有原罪的教义,那也不是指直接继承了亚当的罪。例如,我读到过尼赛的格列高列关于婴儿夭折的论述,他最终的观点是,那些夭折的婴儿,是因为当时古代技术落后、医术不发达,所以很多婴儿出生后没过几个月就夭折了。这也是为什么教会在传统上要等婴儿出生四十天以后。 奉献礼或洗礼之所以在四十天后才于教堂进行,是因为在此之前,婴儿处于非常软弱的状态,有些婴儿会因各种原因而夭折。因此,当时教会的一些教父们便开始撰文,探讨婴儿为何夭折以及上帝的旨意为何。信徒们会与这些神职人员谈论他们的情况。尼撒的格列高利在论及婴儿夭折这一问题时,试图去安慰他们。他的观点是,婴儿没有带着罪,离世时会回到上帝的怀抱。 所以,有的婴儿可能是来不及受洗的。因此,这可以视为尼撒的格里高利关于婴儿夭折的一种解释。那么,第二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关于原则的概念,它来自于奥古斯丁对“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罪因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这句话的理解。所以他在这里面所讨论的,就是这个罪。 我不知道他们拉丁文的翻译是什么样的。这个“罪”是一个阴性的词。在这里,它意为“死”,并且此处有一个借词。奥古斯丁关于原罪的观点,就是所有的人都继承了亚当所犯的罪行。我认为最主要的一节经文是来自于罗马书五章十二节,即“罪因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 因为众人都犯了罪,他便将这个词与罪等同起来。这个词可以翻译为“on which”,即“在此之上”。因为在此之上,所有人都犯了罪,都有罪行。但是,如果阅读希腊原文,就会发现这个介词完全可以指向死,而不是罪,其意思就是在死亡当中。 “众人都有了罪”可以这样翻译,但在我们的和合本中是“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由此可见,和合本在翻译时,其实是参照了奥古斯丁关于这段经文的解释。按照他的解释,因此死亡就临到了众人,并且在这死亡里面,所有人都犯了罪。但奥古斯丁认为,众人犯罪是在亚当所犯的那个罪当中。 因为罪是从一人而来,在亚当所犯的罪之上,所有人都因此犯了罪。所以这就构成了奥古斯丁关于原罪的一种解释。然而,我认为这种解释在我所读的希腊教父文献里面是没有出现过的。我并不认为他们关于自由意志和恩典的教导,跟奥古斯丁的观点是如出一辙的,情况并非如此。关于这一点,我个人是比较肯定的。至少,若有学者对此提出反对,也可以商榷。 刚才所引用的,便是某位学者关于原罪的观点。当我们探讨自由意志与恩典时,会发现其与诸多因素相关,例如婴儿洗礼与原罪等议题便是交织在一起的。对此存在几种观点,首先,奥古斯丁的观点如下:亚当与夏娃所犯的罪,被称为“Primal sin”,这即是亚当最初所犯的主要罪行;而所有人因是亚当的后裔。 奥古斯丁建立了一套关于原罪的系统理论。当亚当与夏娃最初犯罪时,他们所犯的罪便通过男女的交合传递下来。因此,所有人自出生起就都带有原罪。在英文中,这个概念被称为“inherited sin”,即所有人都继承了罪。那么是继承谁的罪呢?是继承亚当的原罪。这其中还包括“common guilty and the constitutional”、“for dissolved desire”以及其他一些欲望的扭曲。 此外还包括无知。还有一种罪是其后果,即死亡。接着探讨原罪和罪的后果是如何代代相传的。在该学者的分析中,他区分了三种罪:第一种是罪,第二种是罪的后果,第三种是罪的惩罚。原罪是指罪的惩罚,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原罪。 都获得了这个罪的惩罚。我们再看最后一个解释:两种生命在亚当里,这种生命有着柏拉图“灵魂先存”的意味。在亚当里具体的存在,并不暗示灵魂的起源,因为它解释了众人如何在亚当中存在并活动。这也是奥古斯丁关于灵魂起源论述的另一个观点。奥古斯丁基本上赞成灵魂和肉体是由上帝创造的,但是他又有所犹豫,因为如果持守…… 按照这种观点,其原罪论便比较难以融入。原因在于,如果一个婴儿的肉体与灵魂皆为上帝所赐,尤其是他的灵魂,那么上帝所赐予的理应是良善的,其所造的灵魂也应是良善且无罪的。那么,要如何将原罪置入上帝所造的灵魂之中呢?因此,我并不认为奥古斯丁…… 在《论灵魂的起源》中,对此有非常详细的论述。这是关于其原罪论的观点。总结而言,他认为所有人都犯了罪,且继承了亚当的罪。这种被继承的罪(inherited sin),在当前西方教会的传统里,意指人有原罪是因所有婴孩都继承了亚当的罪。然而,在东方教会(东正教)中,对此的解释不尽相同,其解释可能更侧重于所有人都继承了亚当犯罪的后果。 其后果是,人有犯罪的倾向,也更容易受到魔鬼撒旦的蛊惑,这一点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若说人完全继承了亚当的原罪,那么我便无法解释,为何在《论夭折的婴儿》中,尼撒的格列高利赞成他们可以去天国。最令人费解的结局是,他们生来就背负着千万年的罪,自己却不知为何,最终竟是幸福的。 另一位影响者是Ruth。其原因是为了’Santa’。其实,人悠长的生命就是一种助跑,而这正是因为他们有原罪。这是奥古斯丁的观点,也是某位学者对该观点的解释。第二点,亚当违背了上帝。 这使全人类在神面前都犯了罪。即使是那些从未有机会凭自己意愿或行动的人,也继承了罪。因此,原罪可以等同于这种继承而来的罪。罪不仅是效法,因为他也引用《诗篇》五十一篇,指出原罪是通过性交传递的。这种“原罪通过性交传递”的观点,可能是奥古斯丁一种较为独特的解释,此前从未有人如此解释过原罪的传递方式。在我所接触的东方教父中,也从未有过这样的解释。 从中可以看出几点。奥古斯丁为反对佩拉纠主义,强调人继承了亚当的罪。这罪是通过男女交合,即性交,传递给婴孩儿的。这一点是清晰的,或者说,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听到的西方教会原罪论的标准说法。此外,当我们探讨原罪论时,也会涉及灵魂起源论。关于灵魂的起源也有几种说法。在早期,例如特土良就相信灵魂遗传说。他认为灵魂是物质的,通过父母的精子与卵子传递给下一代。这种观念在中国人中也存在。 很多中国人认为我们是永生的,其原因在于我们的生命会传递给下一代。这种观点认为,生命的产生不只是精子和卵子,即肉体基因的一部分传递给下一代,也包含灵魂的一部分随之传递。这有些类似于特土良的“灵魂遗传说”,该学说主张儿女的灵魂是透过父母的灵魂传递出来的。不过,这个学说后来在基督教中被官方所否定,称其不符合基督教教义。 关于灵魂的起源,它并非由父母传递而来,因此不是遗传的,而是被创造的。从我们所了解的东正教,即东方教会的主流观点来看,创造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例如,学者奥古斯丁并未完全接受创造说,他无法接受“父母性交只产生身体,灵魂应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因为这不符合他的原罪说。因此,奥古斯丁关于灵魂起源的理论,并不像东方教会(如金口约翰与大圣巴西尔在《传绘规》中所提到的)那样明确。 人人都继承了道种,拥有行善的潜能,而这都是神所赋予的。此观点与金口约翰的看法基本一致,即上帝起初向亚当吹气的动作,如今仍在持续发生。人的灵魂既然是上帝创造的,那么婴儿如何继承原罪便成了一个巨大的疑问。然而,奥古斯丁为了建立其原罪论,并未完全接受创造说。因此,原罪论是奥古斯丁的经典观点之一,其主张罪是通过种子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 在此,我们可以探讨关于灵魂遗传说的几个观点。首先,关于灵魂的起源,奥利金的观点是灵魂先存,此观点后被定为异端。其次是特土良的观点,认为灵魂通过父母的肉身遗传,这也被教会定为异端而不被接受。后来,东方教会(即希腊教会与叙利亚教会)较为流行的官方观点是灵魂神创说,这也是主流观点,天主教会亦然。然而,奥古斯丁似乎两种观点都无法接受,因为他相信原罪说,而灵魂神创的说法与人有原罪的教义是相互冲突的。 因此,这就很难被中和,从而造成了现在的这种现象。接下来,我们简单看一下奥古斯丁之后的一些重要会议。公元415年,狄奥斯波利斯(Diospolis)会议宣布佩拉纠派的观点为正统;然而在公元418年,迦太基会议则谴责了其观点。同年,奥古斯丁就此致信西克斯图(Sixtus),即著名的第194封书信。 当时,叙利亚教会一位非常有名的导师Celdoce,反对奥古斯丁关于原罪论的说法。为此,奥古斯丁在426至427年间,进一步撰写书信和专门的著作,如《论恩典与自由意志》与《论劝谏与恩典》,来为他的原罪论进行辩护。之后在428年至429年,奥古斯丁又进一步撰写了关于预定论的著作。 关于圣人的预定论,这一理论是在奥古斯丁晚年时才最终被完整阐述的。那么,东正教是否相信预定论呢?基本上,东正教对此说法的态度要视乎具体的解释。例如,唐绝神父便认为预定论是异端的教导。但是,如果阅读一些希腊教父的著作,比如七、八世纪的大马士革的约翰,会发现他也接受预定论。然而,他所说的并非指一个人被预定得救或不得救,以及其自由意志是否参与其中,他的基本观点是预定源于上帝对万事的预知。 所以他预定了,但他并不强迫人,否则这就成了宿命论。因此,预定论在东正教中或许从来都不是一个流行的教导。因为如果说人已被预定,那你就不需要努力了。既然你知道自己已被预定,努力还有何用呢?你便没有必要努力了。所以,这与他们的灵修传统是相冲突的。谈及灵修,若不努力,又何谈修行呢?如果你说自己已经得救,那我为何还需要灵修?难道我不需要努力、不需要操练、不需要遵守基督徒的诫命吗?难道我就这样得救了吗? 因此,预定论对于东正教(或说东方教会)的灵修传统而言,是不被看好的。换言之,东方教会的灵修传统或东方的希腊教父们,绝对不会将预定论强调到奥古斯丁那样的地步,这是肯定的。当然,我没有读过他的著作,但是从一些现代教会的教导中就可以看出来。公元430年奥古斯丁去世,此后,卡西安开始写作他的《会谈录》。那么,为何要提及卡西安的《会谈录》呢?因为我们之后就可以看到卡西安关于自由意志观点的教导。卡西安在《会谈录》里关于自由意志观点的教导,可以说算是为东方教会关于此议题的教导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也就是说,他认为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你不能重此轻彼,两者都不能舍弃。但这与奥古斯丁和佩拉纠的论战情况有所不同。 佩拉鸠斯越来越倾向于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则越来越强调恩典,由此便产生了两个极端。之后可以看到,例如在公元431年,有一些关于自由意志与恩典的比较重要的著作被罗列出来,在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到波波尼尤等人的观点。之后,在公元520年,又有一位教皇针对这些观点撰写了书信。可见,自由意志与恩典的问题在西方一直受到持续探讨,例如在公元850年(即九世纪)。然而,在东方教会,关于此问题的探讨则非常少见,几乎未曾出现过。 此外,还有像作者卡达·沙克·欧贝斯关于预定论、上帝的预定与自由意志,以及神圣预定等议题的论述,并为此召开了各种会议。首先,佩拉鸠与奥古斯丁之间的论战,在他们去世后依然持续存在,甚至延续至宗教改革时期。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从未得到过真正的解决。在西方教会中情况就是如此。或者说,在天主教内部,这个问题就如同一颗埋下的定时炸弹,一直有人在争论其立场究竟孰是孰非,尽管天主教会竭力保持一个中立的立场。 所以我们再来看看他们的后续发展与著作。关于奥古斯丁的著作,在此就不细说了。例如卡西安的《会谈录》第十三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献,它基本上代表了东方教会关于自由意志与恩典的观念。但是,《会谈录》第十三篇没有谈到灵魂起源、原罪、婴儿受洗等这些比较关键的问题。因为自由意志与这些问题纠葛在一起,所以这些议题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部分,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论证,这个论证是什么呢?...

September 19, 2025 · ephremyuan

教会历史第二季,拉丁传统第七课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导读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拉丁传统第七课: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导读,讲稿由阿甲整理。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导读》,教会历史第二季之拉丁传统第七课(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9月05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阿甲谈东方教会,以及网盘下载「请进入Ajia文件夹」。 拉丁教父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导读 写作背景 公元410年8月24日,哥特人(Goths)在国王Alaric带领下攻入罗马城,洗劫三天,并放火烧了城中部分地区。 公元413年,应罗马将军Marcellinus之邀,奥古斯丁开始写作《上帝之城》,与427年完成 今天我们讲解关于《上帝之城》的著作,主要介绍奥古斯丁写作此书的历史背景因素是怎样的,以及该书的结构如何、为何要写这本著作。因为在此之前,关于奥古斯丁的生平,我在讲解《忏悔录》与《三位一体论》时已经讲过不少,所以本次讲座不会再将其生平复述一遍。我们最着重讲解的,就是关于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的历史背景。其历史背景,我将在这里为大家详细介绍。谈及历史背景,许多著作的写作,并非作者闲来无事便写成一本书。 许多学者一致认为,《上帝之城》的直接动因是公元410年8月24日,哥特人在国王阿拉里克的率领下攻入罗马城。他们在城内洗劫三日,并放火焚烧了部分地区。这一事件在帝国上下引起了强烈震动。奥古斯丁的晚年正值罗马帝国末期,当时许多异教徒大肆攻击基督教。由于哥特人并非基督徒,而罗马帝国已信奉基督教,因此许多罗马民众认为,是罗马人背叛了祖先的神明并改信基督教才招致此祸。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奥古斯丁产生了撰写《上帝之城》的打算。他在其序言中写道:“我对上帝之家的向往由此被点燃,并推动着我去捍卫上帝之城,反对其攻击者的指责和歪曲。”如前所述,在奥古斯丁之前,从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统一帝国,到公元410年的七十余年间,罗马帝国持续推行,将基督教变成了国教。尤其是在十年后,当君士坦丁的孩子治理罗马帝国时,就基本上将基督教当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因此,很多人认为罗马帝国是不会陨落的,因为他们认为罗马帝国,尤其是罗马城,是上帝之城,是一个受到上帝祝福和保佑的国家,它怎么可能会陨落呢?然而,在410年发生的这件事,却给当时罗马帝国的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社会公共事件。因此,对罗马帝国的民众而言,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事件。因为在历史上,许多历史事件是由战争或流血引发的危机。这场危机也导致整个罗马民众都在反省:我们这个罗马帝国信奉基督教,是上帝之城,为什么还会遭受这样的劫难?由于异族的侵略,罗马帝国当时就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在经历那次罗马城的劫难之后,他在一次布道中伤感地说:“我告诉你们兄弟们,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都碎了。是的,我的心碎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奥古斯丁的基督教信仰,他表示自己的信仰没有动摇。虽然当时的罗马帝国正急剧衰落,大公教会的势力却在迅速膨胀。公元391年时,罗马元老院中已有六十多位成员皈依了基督教,绝大多数行省的中产阶级也已成为基督徒。也就是说,从君士坦丁324年开始到410年之前,罗马帝国其实已经历了一个重大的转向基督教的过程。可以说,在君士坦丁皈依并推广基督教之前,罗马帝国便已有很多普通民众成为了基督徒。 关于基督教的兴起,当君士坦丁公开赞助基督教时,他作为皇帝,就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表率作用。基本上,当时罗马帝国所有的皇室贵族,都逐渐地皈依了基督教。因此在公元四世纪后期,教会开始了传福音的运动,进一步地把基督教的福音扩散到整个罗马帝国地区。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就相当于美国刚建国的时候,可能95%以上都已经是基督徒了。整个罗马帝国也逐渐地基督化了。在这70年的过程当中,时间当然不是很长,但它确实发展了。但是,如果你看到使徒保罗他们在罗马帝国传福音的果效,就会发现罗马帝国前后也经历了三百多年,由于受到政治赞助,其传播速度变得更快。所以,当时许多人以帝国为“上帝之城”的印象破碎了。因为他们认为罗马城可以被攻克,基督教信仰也可能受到挑战,希望随之破灭。但奥古斯丁却坚定地站在大公教会的立场上,并开始逐渐反省:为何一个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大帝国,最终会面临可能陨落的迹象。 我相信奥古斯丁已经看到了罗马帝国晚期的景象,尤其是西罗马帝国的晚期。所以,由于民众中存在的这种情绪、质疑或者困惑,在413年,他便响应罗马将军马克利鲁斯的请求,开始写作《上帝之城》这本书。他说,我们所说的天国,不在罗马帝国,也不是今生。罗马帝国是有可能陨落的。古往今来,已有多少伟大的帝国都陨落了。地上没有一个真正的王权可以遵从,否则主耶稣就不会被钉在十字架上了。因此,他开始阐述“上帝之城”的概念,更新了人们对此的观念。到公元427年,奥古斯丁历时十四年,终于完成了这部旷世之作。在此期间,他一边写作《上帝之城》,同时也完成了与佩拉纠关于自由意志与恩典之争的论战。这便是其创作的大致过程。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简短的影片来感受一下。 我们来看看这个。这是一部英文影片,内容是关于公元410年罗马帝国被攻克的情况,可以算是一部纪录片,但也加入了一些电影的情节。 当时罗马帝国周边的游牧部落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可能没有自己的文字和传统,也未形成像罗马帝国那样系统性的世界观与信仰文化。然而,这些外邦人在罗马帝国内学习了其诸多技巧,包括战斗技巧。因此,阿勒瑞克必须成为领导者,带领其部队投入战斗,以此才能继续获得金钱与报酬。他真正想要的,是找到一个自由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保护住自己的民族,并且不需要在罗马帝国下服务。他作为一个外族的哥特人,在罗马帝国服务,但当时罗马帝国侵蚀了他们哥特人的土地。由于罗马帝国很强大,他们必须俯首称臣。但是他自己本身作为一个哥特人,他想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的民族获得一定的独立性,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其他方面。他认为他们应该获得应有的地位,也就是说,我们对于该氏族的一些特征和说法有所了解。因此,在故事中我们还是能看到,他其实也代表了我们在欧洲历史中的一部分。阿勒里克表示他会离开城市,并与罗马展开直接商议。他向罗马索要即将沦为奴隶的平民作为人质。这些人质并非奴隶,他们其实是三百名最精锐的士兵,但这些士兵在城中发生冲突,杀人抢夺。他们打开城门,让等候的奴隶进入。这里就提到了哥特人的策略:在长期围攻不下之后,他们假装妥协,献上三百名奴隶,但这三百名奴隶实则是他们作战优良的战士。他们进入罗马城后便开始屠杀,继而打开了城门。在某种程度上,阿拉里克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他真正想要的,是为他的人民谋得一席之地,他希望为他的人民找到一个安身之处。为此,哥特人阿拉里克发动了长期的围攻,这被视为他为哥特民族争取到的永久解放。然而,阿拉里克并未能长久地享受他的成功,在民族迁徙的战争之后,他便去世了。他的人民曾在一场大战中伤亡惨重,但最终,他的继任者们率领着追随者,在四十年后,于如今的法国南部建立了哥特王国的中心。 战争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历史记录中比较着重的一个环节,尤其是一些关于政变与战争的历史记录。这就像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开始屠杀以色列的一个城镇,该事件导致以色列开始要彻底消灭哈马斯。当然,以色列是一个小地方,但帝国是一个大地方,而这类事件在中国其实也时常发生。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始终处在一种胶着的状态。虽然我们可能不愿意承认,但历史上确实有几个朝代基本上是被外族所统治的,例如元代与清朝便是明显的例子。只不过在文化上,他们已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这便是他写作《上帝之城》的大致背景。他写了14年之久,因此我们将其结构大致划分一下,此处参考了某一版本序言的内容。 结构 共22卷 1-10:驳斥异教徒对基督教的责难,认为罗马毁灭乃咎由自取,与基督教无关 11-22:基督教政治历史观 11-14:人类社会起源,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15-18:人类历史发展过程 19-22:人类历史的结局 奥古斯丁在他的著作《上帝之城》当中,完整地运用其社会政治视角,对人类历史的整体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并向读者做了展现。事实上,许多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理念与思想,都受到了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这部作品比较深远的影响。 校勘本以及译本 拉丁文校勘本::本笃修道会版( Benedictina , Paris , 1679-1700); 米涅(]. P. Migne) 编《拉丁教父文集} (Patrologiae Cursus Completus: Series Latina , Paris , 184464 , vols , 32-47) 。维也纳学院编《教父文集} (Corpus sctorum ecclesiasticorum latinorum , Academy of Vienna ed. , 78 vols. , Latin text only , 1866f) 校勘本与译本 中译本:奥古斯丁. 《上帝之城》 王晓朝【译】....

September 5, 2025 · ephremyuan

教会历史第二季,拉丁传统第六课 奥古斯丁《三位一体》导读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拉丁传统第六课: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导读,讲稿由阿甲整理。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导读》,教会历史第二季之拉丁传统第六课(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7月11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阿甲谈东方教会,以及网盘下载「请进入Ajia文件夹」。 拉丁教父 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导读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晚上好。今天是北京时间7月11日晚上8点,我们将讨论奥古斯丁的第二堂讲座——《论三位一体》。这是一部奥古斯丁非常著名的著作。在开始之前,我想先简要回顾一下我在上次课程中已经介绍过的奥古斯丁的基本生平和主要著作。通过这次课程,我发现我更擅长从东方教会的角度来解读奥古斯丁的作品,即以希腊教父的视角来分析他的思想。希望我的这一系列关于奥古斯丁讲座能够为中国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他的思想。《论三位一体》被认为是奥古斯丁最深刻的思想著作之一。我也愿意分享一下我个人对这部作品的一些看法。 奥古斯丁的三部著作《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以及《上帝之城》,在他翻译过来时最为著名。大约十几年前,我在国内购买了周伟池翻译的《论三位一体》。最初阅读时,我认为这是奥古斯丁最深刻的作品之一。然而,在读到大约一百页后,我感到困惑,因为书中涉及太多术语和观念。当我读到约一百五十至两百页时,逐渐理解了内容。最终,我的神学观点对上帝的认识有了很大转变。可以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奥古斯丁引领我接触了希腊教父的思想。最终,我在希腊教父那里停留下来,这是我的个人阅读体验。他的著作逻辑性强、思想深刻,并且有时会流露出对上帝的深切情感。在正式阅读他的著作之前,我们今天主要参考的是一个中译文版本,该版本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 我认为翻译还可以,但我会稍作结合。对于一些关键术语,我将参考校勘本和英译本进行讲解。今天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三位一体的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三位一体写作的历史背景;其次,探讨其写作态度及其与同一时期或更早时期的希腊教父如大圣巴西尔、神学家格列高利,尼撒格格列高利的不同之处。第二个话题是关于他对三位一体的看法,尤其是对子句的理解。今天我们将重点讨论这一点。第三个方面可能会涉及从心理学角度对三位一体的类比,特别是人论中的三位体。我们将会简要评论一下。至于英译本和校勘本的内容,上节课已经讲过,我会上传到网上供有兴趣的同学继续阅读。接下来请看下一页。 三位一体写作背景 非论战类作品:约400-420年,共15卷。416年发行前12卷 他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他基本上属于非论战类作品。也就是说,在撰写这部著作时,他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反驳对象,并且前后大约花费了20年时间。公元400年至420年间,他一直在撰写《论三位一体》这部著作。在416年前后,他又发布了前12卷。因此,他的前12卷是较早的作品;而从第13卷到第15卷则是后期的创作。在讲述他的背景时,我们还需要提及一个背景:奥古斯丁写作《论三位一体》时,他的前辈如希拉里已经写过相关著作,可以供他参考。安普罗修和德尔图良的著作他肯定也会参考。奥古斯丁是一个对神学非常感兴趣的人,他对《论三位一体》教义充满好奇。由于他没有能力像其他同时代的教父们那样流利地阅读希腊文。所以,他就打算自己写。这个我们马上就可以看到。 结构 二分法:1-7 解经;8-15 神人类比 三分法:1-4 解经;5-7 语言问题;8-15 神人类比 七分法:1 总论,2-4 解经,5-7 哲学语言理性,8 内在之人,9-11,12-14 三一神人类比,15 类比之不足 父——是 being 子——知识,understanding, logos 灵——Will 意志 and Love 爱 关于《论三位一体》的教义,其结构有二分法、三分法和七分法。二分法中,第一卷到第七卷是解经,第八卷到第十五卷是神人类比;三分法中,第一卷到第四卷是解经,第五卷到第七卷谈语言问题。关于语言问题和神的名称,以及第八至第十五卷的内容,主要是探讨神与人类之间的比较。七分法则更加细致地划分了这些内容。在此不再赘述。此外,类比也是其特点之一,但今天我们主要不是讨论类比。在希腊教父的作品中,这种类比几乎是看不到的。这是因为他们的论战背景与我们所熟知的不同。接下来,我们将直接从《三位一体》这部作品开始,看看作者写作这部作品的动机或原因是什么。 态度与灵性 默想主的律法(诗篇1:2),这是我关心的全部,若不是“昼夜”的话,至少是尽我所能的短暂光阴这么做,并且我将我的默想写下来,免得遗忘,我靠着上帝的慈悲,盼望他使我坚持我所确定的一切可靠真理。(1.1.5); 显然,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写作《忏悔录》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对许多内容实际上是对圣经的默想。对于圣经的默想,当时武加大译本尚未翻译完成。因此他可能参考了多个版本,包括拉丁文译本。当然,他肯定知道一些希腊文的单词。但是让他直接阅读希腊文,估计会比较困难。这本书里很多内容,尤其是关于第一到第七卷之间基本都与圣经相关部分的默想。他将对圣经进行默想的过程写了下来。我们很多人也可能阅读圣经,但未必会将其记录下来。然而,他有这个习惯,并且经常写下自己的感悟。由于他在这一领域非常有名,又是主教的作品。很多人期待他完成之后,立即出版了他这本书。这是他的一个特点。但奥古斯丁这样做并不代表他也鼓励当时的人也写作出一本书。实际上,因为他的主教身份,有人要求他把默想写下来。由于古代圣经手稿不足,不可能人手一本圣经,因此,平信徒觉得主教读圣经,默想写下来就好了。 在安普罗修主教的讲座中,他在讲道时拥有图书馆,主教们会参考不同版本的圣经。有好几个拉丁译本和希腊文稿。这些文献他们都会随时放在旁边。因此,在当时,能够默想圣经的人群主要是主教、修士和贵族群体,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读到圣经,他们只能通过礼仪听圣经的话。这与新教徒不同,现在出版书籍非常方便,可以人手一本圣经。 看不懂,可不读与谦逊的态度 若有读者说,这里说得不好,因为我不了解,那么这人是在批评我的说话方式,而不是我的信仰…没有人能在一切事上让所有人都听得足够地懂…「他」可以试着看自己能否懂得别人对同一主题、同一问题所说的话…「若是」就可以把我的书放一边去。「1.1.5」 若有人懂我所说的,但觉得我说的不对,只要他能够,就可以自由的提出他自己的意见,并且驳斥我的意见。若他做得既富有爱心又合乎真理,并且不辞劳苦地来通知我(假如我还在世),我这份活就算得到最为丰厚的回报,若他不能通知我,我极其盼望他能通知别人。 在这里,可以看到奥古斯丁在写作这本书时很清楚地知道,他不是写给自己看的,他知道会出版并且有很多人读他的著作。这显然不仅是一个闲情逸致之作。如今我阅读他的著作时,已不像以前那样喜欢了。并不是内容有什么不好,只是我发现其文风不再是我喜欢的类型了『当然,我曾经喜欢过』,我最终发现我喜欢的风格,就像金口约翰和神学家格雷高列,还有艾弗冷的诗歌,这是我最喜欢的。 奥古斯丁是何等伟大的神学家,其思想何其深邃,然而即便如此,他还是谦卑地这样说,何况我们呢?因此,这段话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安慰。这段话也暗示,在奥古斯丁撰写这些书籍的时候,有人曾对他提出批评,认为他的著作过于晦涩难懂。他们表示:“奥古斯丁先生,您的作品太深了,难以理解。”然而,面对这样的反馈,我们无法要求他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每个人写作都有自己的风格。因此,奥古斯丁无法反驳。他只能表示:如果别人在同一主题下发表观点,道理也是一样的。所以,你完全可以看别人的作品。毕竟我的书不会令所有人满意。因此,你可以看到他在一个比较谦逊的态度上所体现的另一点。特别是在论述圣三一的时候,他甚至要求读者。如果我说得不对,那你呢?只要在真理和爱心中劝勉我。如果我还在这世上,那真是太好了。我很高兴。你来纠正我吧。 这种态度使得这个论点更加明确。结合我其他的一些讲座,比如神学家格列高利的《神学讲演录》等著作,你会发现一种不同的风格。这些讲演录有一个非常确定的目标对手,即欧诺米,半阿里乌主义的代表。因此,在阅读这位神学家的讲演录时,你可能不会发现有下面这段话,说:“如果我说得不对,你可以纠正我。” 他不可能会这样说的,因为那样做等于主动承认自己犯错。所以,他是在反对欧诺米的许多观点。但是这里的情况不同,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对手并不是欧诺米,更具体来说,是这部作品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明确的异端对手。在他写作的时候,更多的是作为主教,在他的辖区之内,他的信徒或神父以及其他主教同仁在探讨三位一体教育时的情况。 大家可能觉得一些主教和神父认为:我的写作才能不如你,恩赐不如奥古斯丁。他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主教。所以你可以去写,我来读你的作品。这种态度指的是奥古斯丁对三位一体的阐述。他并非直接针对某个论战对手或特定异端进行反驳,而是面向那些阅读拉丁文并信仰基督的拉丁语使用者,尤其是神学家、主教和修士们。他认为有必要有人来撰写相关论述。谁呢?那就让奥古斯丁来吧。我们相信你的解释是最好的。但是奥古斯丁在这里面显得比较谦虚,说如果万一读到我错了,请你指正。这就是他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让我们可以从希腊教父的教父来稍微“劝勉”一下圣徒奥古斯丁。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太5:8) 我们很难思想并完全知道上帝的实体;他自身没有变化,却造了可变之物,他自身没有时间的变迁,却造了属时之物。所以在难以形容地看见那难以形容的「上帝」之前,净化我们的心灵是必要的。(1.1.3) 我们很难用思想完全理解上帝的本质。他自然没有变化,却创造了可变之物;他自然没有时间变迁,却造了真实的存在。因此,在这段话中,依然可以看到这些观点。 奥古斯丁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他与当时的教父们在很多方面有共识,这很清楚。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过一种圣洁的生活是理解圣经的关键。这一原则在希腊教父的著作中反复出现。在拉丁教父中,这种现象其实也不断出现。我们可以说这是当时教父们的共识。这种现象与我们现在对解经的理解有很大不同。现在人们对于解经的理解方式。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我读了一个博士、学了原文或掌握了解经方法就能解释圣经。但实际上,这个过程忽略了净化自己以更好地理解经文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尽回答的义务「3.序.1」 请相信我,亲爱的读者。我宁愿将时间用于有益的阅读,也不愿意写出东西来供别人阅读。若你不相信这点,要求凭据,那就请你提出东西让我来读就好了,它不仅要能够回答我的提问,又要能够直面我现在所面对的人们的提问。我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我是侍奉基督的主教,另一方面是为了热诚地捍卫我们的信仰,反对那些以物质论的,不属灵的人的错误。这样你们就能理解,我是多么乐于放下这一工作。叫我的笔度一次假了。 在这里面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当然这是他写的第三卷书的一些序言。实际上,当时的奥古斯丁所在的教会辖区也面临着许多神父或信徒关于三位一体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大家都没有解答。所以怎么办呢?奥古斯丁自己也有这方面的兴趣。他说要回答我的问题,我也有关于此方面的问题。因此,在他们那个时代,讨论三位一体相当于现在的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因为是刚刚结束第二次大公会议,即尼西亚-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在381年召开不久后。基本教义已经确定,拉丁语和希腊语的教父们已经撰写了大量著作。然而当传到西方时,西方的人也有这方面的兴趣。 他们认为,在当时,奥古斯丁是最适合撰写此类著作的人。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接下来的一段,会发现其中的内容更加明确。 很多人希腊文不好 「3.序.1」 事实上,在这一主题上的拉丁著作在数量上是很可怜的,或至少是很难找到的,而我们的希腊文水平不足以阅读和理解用这种文字讨论这一主题的书籍,至于从这类著作译出的少数材料,我不怀疑凡是值得我们搜求的,都已包括在内了。 也就是说,他的会众很多人跟他一样不能直接阅读希腊文的著作,但奥古斯丁也尽可能参考了当时翻译出来的希腊教父的著作了。因此,可以说《论三位一体》算不是论战性的著作,更多是一部牧会和神学教导方面的作品。奥古斯丁应他们的委托,写下了这部著作。这确实是他最深刻的一部作品。 然而,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无法详细探讨他的所有细节。我们将主要讨论他关于“子句”的理解,因为这是天主教会的核心内容。天主教和东正教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这进一步表明,奥古斯丁在其著作中关于三位一体的概念,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他本人也承认这是他的内心思考。并且要清楚地告诉我们他的受众是谁、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人。接下来我们特别看一下他对子句的理解。 和字句 4.29 pp153 「圣灵」是从父出来的。所以他的奉差,就是指人知道他乃是从父出来的。我们也不能说圣灵不同时从子出来;因为圣灵被称为父和子的圣灵,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当他向门徒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约二十二章二十节),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别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看出奥古斯丁的观点。他支持并证实了圣灵是从父和子发出的这一观点。也就是说,圣灵源自于父与子。 在接下来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继续看到他为什么进行这样的论证。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 正如就圣灵是上帝的恩赐而言,乃是从父出来的。所以他的奉差,就是指被人知道他乃是从父出来的。我们也不能说圣灵不同时从子出来,因为圣灵被称为父和子的圣灵,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当他向门徒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约20:22),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别的意思。...

July 11, 2025 · ephremyuan

教会历史第二季,拉丁传统第五课 奥古斯丁《忏悔录》导读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拉丁传统第五课:奥古斯丁《忏悔录》导读,讲稿由阿甲整理。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奥古斯丁<忏悔录>导读》,教会历史第二季之拉丁传统第五课(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7月04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阿甲谈东方教会,以及网盘下载「请进入Ajia文件夹」。 拉丁教父 奥古斯丁《忏悔录》导读 一手材料 Conf. = Hammond, Carolyn J.-B., Augustine Confessions. 2 Vol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 2016. 「出处说明: 介绍用页码, 原文出处用书卷 章节, 如1.1 表示第一卷, 第一节」 参考中译本:周士良中译,《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奥古斯丁生平年表 『conf. lx-lxiv』 354 Bom November 13 at Thagaste 361 Education in Thagaste; serious illness 366-69 To school at Madaura 369 Returns to Thagaste 370-73 To Carthage for higher education. Takes unnamed woman as partner; Adeodatus born(371/2); Patricius dies....

July 4, 2025 · ephremyuan

教会历史第二季,拉丁传统第四课 居普良论教会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拉丁传统第四课:居普良论教会,讲稿由阿甲整理。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居普良论教会》,教会历史第二季之拉丁传统第四课(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6月27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阿甲谈东方教会,以及网盘下载「请进入2025文件夹」。 拉丁教父 居普良 阿甲按:参考一二手材料如下,这里不在详述了。 二手材料 · Brent, Allen. Cyprian and Roman Carthage .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 J. Patout Burns, Cyprian the Bishop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 Hunter D.G. (2021) From Rigor to Reconciliation: Cyprian of Carthage on Changing Penitential Practice. In: Chapman M.D., Latinovic V. (eds) Changing the Church. Pathways for Ecumenical and Interreligious Dialogue. Palgrave Macmillan, Cham. · Dunn, G....

June 27, 2025 · ephremyuan

教会历史第二季,拉丁传统第三课 圣希拉里论三位一体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拉丁传统第三课:圣希拉里论三位一体,讲稿由阿甲整理。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圣希拉里论三位一体》,教会历史第二季之拉丁传统第三课(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6月20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阿甲谈东方教会,以及网盘下载「请进入2025文件夹」。 拉丁教父——圣希拉里谈三位一体 关于东方教会的历史中文资料相对匮乏,因此,我们计划通过学术讲座的形式,为听众提供此类内容,包括视频、音频及讲稿等资料。今天我们讲的是拉丁传统的第三讲,名为Hilary,即希拉里。 二手材料 (节选) Mercer, J., Divine Perfection and Human Potentiality: The Trinitarian Anthropology of Hilary of Poitiers, New York, 2019. Williams, D.H., “Introduction,” in: D.H. Williams, trans., Hilary of Poitiers: Commentary on Matthew, FaCh 125, Washington DC, 2012. Weedman, M., The Trinitarian Theology of Hilary of Poitiers, Leiden, 2007. Scully, E., Physicalist Soteriology in Hilary of Poitiers, Leiden, 2015. Beckwith, C., Hilary of Poitiers on the Trinity: From De Fide to De Trinitate, Oxford, 2008....

June 20, 2025 · ephremyuan

教会历史第二季,拉丁传统第二课 安波罗修简介与导读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拉丁传统第二课:安波罗修导读,讲稿由阿甲整理。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安波罗修导读》,教会历史第二季之拉丁传统第二课(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6月13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阿甲谈东方教会,以及网盘下载「请进入2025文件夹」。 拉丁教父——安波罗修(Ambrose) By 阿甲 Source 参考文献 McLynn2014=McLynn, N.B., 2014. Ambrose of Milan: church and court in a Christian capital (Vol. 22).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参考中文译作: Amb. = 米兰的安波罗修《论基督教信仰》,杨凌峰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以上是我参考的一些材料。幸运的是,在介绍拉丁传统时,大部分我所想介绍的拉丁教父们已有部分中文译作。但与西方的手稿、译作和研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对于西方的文明和社会而言,这些教父们的著作合集包括拉丁教父、希腊教父,以及叙利亚的传统就是西方人的四书五经。如果大家想了解安波罗修在这一领域的更多个人专著,可以在Google Scholar中搜索最近的研究。 自二战以后,英文逐渐成为学术界主流语言,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关于西方的教父研究成果,无论是希腊、拉丁还是叙利亚的,我更推荐相关的英文资料。即便米兰的安波罗修所著《论基督教信仰》,也能发现其大部分介绍内容均源自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目前主要由英文学界主导。如今英语已成为各个领域的研究均占据主导地位。而教父研究近50年来,自二战结束以来,英语方面的著作越来越成为主流。可以说,英文在所有层面,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占据主流。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欧洲,他们最近发明了一种创新方法,目的是为了避免浪费瓶盖。于是,在瓶盖上加了一个塑料环,将瓶盖与瓶身连接在一起。这说明欧洲的科技水平已经堕落到了何种程度。它没有发明电动汽车,却发明了这样一个瓶盖。因此,欧洲的科技发展令人担忧。此外,欧洲的学术、经济和道德领域在二战后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处在一个不可逆转的衰退阶段。而美国正处于上升趋势。因此,现在形成了这样一个现象:几乎所有研究,无论涉及哪些方面,大部分研究都集中英文资料中,并且数量非常丰富,相比之下,其他语言的文献资源相对较少。当然,若要探讨二战前的研究,例如叙利亚学领域的学术成果,法语和德语资料则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二战前或1960年前,从1850年到1960年之间,欧洲整体发展水平很高,学术研究也十分先进。这一时期殖民时代尚未结束,为学术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与现在的欧洲不同。如今的欧洲在意识形态上已经左倾化,极端伊斯兰化了。 一手文献 McLynn2014,pp.379-380 CCL: Corpus Christianorum Series Latina. Turnholt, 1954,-. CSEL: Corpus Scriptorum Ecclesiasticorum Latinorum. Vienna, 1886-. PL: Patrologiae cursus completus, series Latina, accurante J.-P. Migne. Paris,1844-1864. SCh: Sources chrétiennes. Paris, 1942-. 驳斥中体西用说,以及类似的基督教中国化的说法 关于拉丁教父的系列校勘本,比较有名的都列在上面了,这里不再详述。总体而言,这些早期教父的文献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早期教会,尤其是三至四世纪的发展,甚至可以追溯到二世纪。基督教思想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思想的转变在此期间呈现出重要关联,教父精神是西方人的灵魂。关于这一点,我简要评论了一下在民国时期提出的所谓"中体西用"的理论,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体,以西方的科技发展和理论科学为实用。然而,我认为这种理论是行不通的。因为中体出不了西用,只有西体才会出现西用。你想要有西用的外表,就要把西体也拿出来学习。...

June 13, 2025 · ephremyuan

拉丁传统第一课 德尔图良简介与导读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拉丁传统第一课:德尔图良导读,讲稿由阿甲整理完成。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德尔图良导读》,教会历史第二季之拉丁传统第一课(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6月06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阿甲谈东方教会,以及网盘下载「请进入2025文件夹」。 首位拉丁教父——德尔图良(Tertullian) By 阿甲 去年我讲解了希腊传统十讲,今年将接着讲述拉丁传统,然后是叙利亚传统时期,涵盖时间跨度大概是在二世纪到五世纪之间。我的教学风格是采用以点概面,即通过抓住教会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人物,比如比较有名的教父,或是某些关键的历史事件来进行讲解。 从教会历史上的教父和重要事件谈起,来展现教会历史的面貌。历史的维度是多样的,我们的讲座无法完全覆盖。需要说明的是,我并非专门研究拉丁教父的学者,我的研究领域更多聚焦于希腊传统和叙利亚传统。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有任何遗漏或未考虑到的地方,敬请各位谅解。 德尔图良Tertullian(约155-230/40) 生于迦太基(Carthage),据说,父亲是一位百夫长,归信前受过良好教育,精通罗马法律,取过妻子 193年归信,197-220开始写作,第一位用拉丁语写作的护教士,非系统神学家,是首位使用三位一体的人。 31篇著作都是拉丁文:护教的,驳斥异端的,信徒生活的。 激愤于主流教会妥协(不愿殉道,愿意赦免时代的罪恶),他成了强调修道的Montanism 孟他努主义者。因此他没有被封圣,在6世纪甚至遭到谴责。 参考材料与引用 Barnes 1985 = Barnes, Timothy D. Tertullian: A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Study. Rev.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5 Daniel-Hughes, C., The Salvation of the Flesh in Tertullian of Carthage: Dressing for the Resurrection, New York, 2011. Dunn, G.D., Tertullian, ECF, London, 2004. Wilhite, D., Tertullian the African: An Anthropological Reading of Tertullian’s Contexts and Identities, MiSt 14, Berlin, 2007....

June 6, 2025 · ephremyuan

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20课 东正教与其他教派的对话

按:这是阿甲讲座之教会历史,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20课,第16章 东正教与其他教派的对话。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2课:第16章 东正教与其他教派的对话》,教会历史之维尔主教东正教会系列(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5月23日),讲稿由阿甲整理而成,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本讲稿阿甲修订,主要内容是阿甲讲座,并附录上这个中译本的内容:韦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论》,中译田原(香港:道风书社,2013年)。若无特别说明,文字阿甲讲座内容,其中附录内容才是中译本内容。 油管订阅,下载音频和视频,请见这里 正文 第16章 东正教与其他教派的对话 总论 今天课程的主题与国内形势仍有一定关联性,将聚焦于东正教会与其他非东正教派之间的对话,以及双方在教义交流与共同发展方面的可能性。首先,我将对本次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实际上,正教在教会论方面是一致的,只是在如何对待非东正教教派方面,存在温和,积极和消极,批判两种态度,我们称前者是温和派,后者是保守派。通常来说,温和派不会轻易将"异端"这一术语应用于其他教派。相较而言,保守派更倾向于使用更为激烈的措辞,人们常能听到诸如“异端”、“异端教导”、“审视"与"审判"等词汇。这种用词差异反映东正教在对待异端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态度。随后,维尔主教提到一个共融的原则,就是首先要在信仰层面做出明确的声明,之后才有可能在实践层面实现共融。后半部分则探讨了东正教与其他教派的对话概览,当然,他所说的这个对话主要是从19世纪末,一直延续至今的状况。 温和派和保守派态度和用词上的区别 接下来,我们将简要阐述他的观点。在第一段中,他提出了以下观点。东正教会的基本教会论源自信经,即:「我信」唯一神圣、大公且使徒的教会。该教义被所有正教徒认同,但如何将其具体应用于非东正教的各个教派,却发生了一定的区别。例如,在此文中,他提到其中一句话,似乎排除了东正教和其他非东正教的教派。所谓的普世,或者说对话的可能性。但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在过去的上百年时间内,东正教事实上一直与其它教派保持对话。这种趋势其实是君士坦丁大牧首挑起的。但大牧首的做法引发了东正教内部的张力,东正教徒虽然宣称自己是唯一的真正教会,但是关于其他教派是否存在共融可能性的问题,确实存在不同的看法。 他首先提到的是最主要的一个派别,更温和的群体「即赞同大牧首做法的群体」。所谓温和的正教徒实际上与许多非正教徒的派别信徒有着密切联系,曾有私人交往。有的甚至本人是正教徒,其配偶可能为新教徒或天主教徒。他们认为:如果说“东正教就是教会”是正确的,那么不能由此推断出“非东正教徒不可能属于教会”这一结论。这是他对温和派观点的总结。他指出,尽管东正教被视为唯一的真正教会,但这一立场并不排除非东正教徒可能属于教会的可能性。我们不能因此错误地推论出,那些「可见层面」不属于东正教的人就一定不属于这个教会。他说,有人虽然可见地不是正教徒,但可能也是教会的成员。正如有人虽然可见地处于东正教,但不一定是真教会的成员。 作者引用爱任纽的话,说:“圣灵所到之处,教会就在。“我写的一篇文章也引用了本章的内容,叫从东正教的角度,为何不建议说所有非东正教的基督教派是异端?。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东正教相信自己是唯一、神圣、大公、使徒的教会。但是,对于教外成员的处境,维尔主教主张,要留给末日大审判之时,建议不要进行审判。这体现了温和派的基本态度。东正教内部目前温和派占据多数。显然,所有教派都存在温和和保守,亲和和敌意的张力,并非东正教的个案。 此外,维尔主教拒绝将非正教的基督教派与完全不信耶稣基督的群体或异教徒相提并论。他说道:“人不能简单地说所有非正教的人就一定是在教会之外的。” 这种看法留下的后果是,正教徒只能把非东正教的教派的信徒看得与非信徒毫无区别。维尔主教反对这种看法,他说我们不能将非东正教的基督徒与不信者同等对待。这意味着在对待基督徒和不信者时,必须保持不同的层级区分。 除了这个温和派之外,东正教内部当然还存在一个更为严格的派别,即保守派或鹰派。他们认为,既然东正教是唯一真正的教会,那么任何「在外在可见层面」不属于东正教的人就不可能是教会的一员。大家都相信东正教是唯一真正的教会。如果温和派在不可见的层面给非东正教团体的成员留有可能是教会成员的余地的话,那么,保守派看法是不留这种可能性,不留余地。如果温和派倾向于不审判正教以外的人和团体的话,保守派倾向于审判之。保守派认为,如果东正教是唯一真正的教会,那么所有那些位于可见教会之外的成员,绝对不属于真教会的成员。 保守派的这种观点可以从他们的著作中的措词看出端倪。保守派倾向于在著作中使用异端「heretic」,异端教导『heresy』,审判,咒诅等字眼,并且『如果作品中没有明说的话』,则从上文下理暗示其他非东正教的教派是这样的。如果在阅读有关东正教的文献时,发现这些字眼和暗示,那么可以肯定是保守派的立场和观点。 目前在国内,保守派的观点是主流;而在欧美,温和派观点占多数。因为国内正教出版物中,多数是持保守派立场的著作。而我赞同维尔主教的看法,属于温和派立场。我写的文章不建议说其他非东正教的教派是异端正好反观出国内正教信徒这种保守看法。 当然,保守派也认为圣灵在其他教派运行,但他们不承认在可见的、唯一、真正的东正教之外,还存在真教会成员的可能性。因此,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真理而战,倾向于“审判”其他教派。他们这种审判甚至不一定是没有爱心的表现,他们只是认为自己是对的,站在真理的一边,陈述自己的这种看法而已。很多保守派在这么说的时候,多数是表述自己的看法,他们很可能在生活中是满有爱心,生活圣洁的。 显而易见:温和派通常不倾向于进行判断,而保守派则更倾向于使用这些词汇进行判断。保守派会给人一种感觉,不加入东正教救恩就会很危险,就会下地狱,并且只有东正教才是进入天堂的门票。温和派可能会说:“你是否得救,只有上帝才知道,我不进行审判。但你们存在一些错误的看法『即异端教导』,需要得到纠正『换句话说,纠正后,对你们的救恩更有益』。“温和派通常积极地参与对话,而保守派持更审慎的态度。 共融的原则 在基督教教派中,若要实现真正的联合,必须首先建立一致的信仰。信仰上的一致性是东正教的核心观点。他们认为,信仰比组织结构和架构更加重要。也就是说,信仰才是根本性的要素。东正教内部有许多派别,其中包含多个自治教会。这些教会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在许多方面都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各方面都存在协调的可能性。但在信仰基础和教理方面,东正教不会妥协,必须在信仰和教理上完全一致,才能探讨共融的可能性。 就像一个装着珠宝的盒子,把珠宝扔掉,却把盒子保留下来。因此,首先,在信仰层面达成一致的信仰声明是基础。当他们在信仰方面达成一致声明时,才能进一步讨论组织架构的安排,实现共融的可能性。而在达成信仰一致申明之前,和平理性的对话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东正教正处于对话阶段。 关于"intercommunion”(教派间的共融),即指不同教派之间互相领圣餐的实践。维尔主教提到东正教内部存在极少数的派别,我们称之为自由派。他们认为可以学习天主教的方式,即在周围找不到天主教教堂领圣餐的情况下,去东正教或新教领受圣餐。这种提议被绝大部分东正教所拒绝,认为这破坏了先有信仰一致,后才谈共融的原则「虽然在具体实践上有通融之处」。 与非迦克墩和亚述东方教会的对话「阿甲按:这里仅仅是简述,具体请参见附录的译文」 非迦克墩派特指由于第四次大公会议之后,分离出的教派主要包括:科普特教会、埃塞俄比亚教会、亚美尼亚教会,以及叙利亚教会。叙利亚教会也可以说是指叙利亚正教会。在古代,人们将其归类为一性论教派。近年来,他们已进行过数次对话,分别是1960年代,1964年在丹麦,1967年在英格兰,1970年,1971年。双方发现,在基督论这一教义上,双方完全一致。所有人均表示同意。基督之联合既无混淆、无改变,也无分离,无分裂状态。因此符合加克敦会议的表述。在1964年至1971年间,以及1985、1989和1990年又进行过对话。有学者认为,迦克墩与非迦克墩之间的差异主要是术语使用上的,而不是信仰上的。相比其他教派,非迦克墩派跟东正教在地理、历史和政治上都是最接近的,也是最有可能达成和解的。 亚述东方教会,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该教会实际上一直未能与东正教实现对话。他们在1915年至1918年间遭受了土耳其人的大规模屠杀,导致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大量人口流亡海外,因此难以找到合适的神学代表人物进行对话。 与西方教会的对话「阿甲按:这里仅仅是简述,具体请参见附录的译文」 东正教在对话方面的积极态度当然与大牧首的推动有密切关系。正如一位正教学者所言,我们不是来辩论,而是来对话的。近两个世纪以来,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对话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目前对话除了和子句和教皇权威,其他方面都有涉及,并且都可以得到解决。近期大牧首与新教皇会面,都是鼓励相互拜访,进一步对话的。 东正教与路德宗的对话始于1981年,与改革宗的对话则从1988年开始,而与循道会的对话在1992年展开。但与安立甘宗的对话是最长久的,长达上百年时间。后来,东正教发现安立甘宗也有很多派别和声音,要达成信仰一致和共融也很有难度。 东正教与新教对话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新教与东正教最大的困难是东正教不知道找谁谈比较合适。传统教会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织架构「尤其是主教,都主教和宗主教或教皇」,比较固定的礼仪传统,比较固定的灵修,神学等传统。因此,东正教跟这些传统教会更易于交流。因此,在谈信仰一致之前,新教要对面的问题首先是自身结构比较分散的问题。 我们也留意到,东正教对话的这些新教派别都是相对传统的,即相对有组织架构的,其中一些甚至有主教存在。这是因为,这些传统新教派别相对有组织性, 容易找到代言人对话交流。更为新近的新教教派,比如灵恩派等为何没有与东正教对话的机会呢?首先,这些教派产生的时间比较短,没有形成足够长的历史和传统;其次,这些教派的组织架构更为分散,很难找到合适的代言人去谈。留下的结果是只能一个一个地去谈。 对普世会议的态度和张力 普世会议(WCC)的组织旨在实现普世合一的宗教会议,其一直存在争议。正教保守派认为不应加入普世合一会议,认为这种做法本身妥协了信仰之纯洁「即只有东正教才是唯一真正的教会这一立场」。虽然现今东正教教派几乎都是普世会议协会的成员。他们尤其反感大牧首在1920年时提到的教会联盟这个词。他们认为既然使用了"教会联盟"这一说法,那就不等于你承认非东正教的基督教教派属于教会的一员。1948年俄罗斯教会表达的观点进一步促成了这种张力「虽然对于当时的苏联是一段特殊时期」。保守派「虽然是少数,但数量已经引起足够重视」认为东正教加入普世会议成为其成员的决定等同于妥协了东正教的核心原则。 在这里,维尔主教显然反对保守派的这种主张,他引用多伦多申明,声明指出参与普世会议的成员没有必要在信仰上与其他教派达成一致。所谓非东正教的教派,或者说基督教的其他教派,都无需达成共识。所有东正教成员在加入会议时,一再强调东正教是唯一的大公使徒教会。那么,东正教为何要加入其中?维尔主教说,正教加入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普世的会议演变为仅由新教徒主导的会议。 对话能促成彼此学习 维尔主教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人有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完整继承了父亲传下的全部遗产,另一个孩子则保留了一部分,修改了一部分。第三个孩子修改的更多。而东正教就像这位长子继承了父亲留下的全部遗产。作为长子的角色,其职责是维护家族传统。相较之下,老二和老三对父亲传承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调整。 首先,天主教和新教可以从东正教学习很多,尤其是灵修和礼仪方面。比如我的导师马克西姆开设的这门课,他为什么愿意开这门课?即使他知道受众大部分是新教徒,他仍然愿意开设这门课,讨论耶稣祷文。显然,他认为这个耶稣祷文能够帮助大家。东方教会的礼仪和灵修资源当然可以为当今的中国教会提供帮助。在学习这些资源上,读者无需抱持一个必须加入东正教的心态,而是抱着一个尊重和学习的心态。东方教会的灵修、神学和礼仪传统本身是大公传统的一部分,无论您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愿意学习,就能从中获益。 而东正教也可以在与其他教派的对话中进一步了解自己,并且学习它们之所长。比如,在宣教方面,新教确实做的比东正教好「当然这与新教自身原因也有关系」。而新教之传统,在神学、教义、灵修、礼仪等方面根基均显得薄弱,容易导致异端思想滋生。例如,我们当时在学校时就非常好奇,为什么还要待四年,却从未有人要求我加入东正教,一个也没有。但如果是新教徒,估计早就有人鼓励你这么做了。再比如,在学术研究上,东正教确实不如天主教,是可以向他们学习的。 我们不能说其他非东正教教派都一无是处,完全没有任何可学习之处,完全没有上帝的恩典,与异教徒无异,这种观点是非常极端的。此外,非东正教的教派能促使正教反观自己留下的传统,那些是必须纹丝不动的,哪些是可以随着时代做调整的,哪些属于大公传统,哪些又是地方传统,哪些是教父个人的神学私见,可以求同存异的。这些都是正教在与其他教派对话的过程中可以学习的。 维尔主教第16章 中译田原 第十六章正教會和基督徒的再聯合 就其靈修生活的高度而言,聖徒們沒有超越將我們 分隔起來的牆壁嗎?按照基輔的普拉頓都主教的名 言,這些牆壁沒有天堂那麼高。 一一伊弗洛基都主教 合一已經被給予 我們必須實現它。 一一一布爾加科夫神父 最高級和最有希望的「普世美德」是耐心。 一一弗洛羅夫斯基神父 一、「獨一的神聖的大公的教會」:我們的意思是甚麼? 正教會相信自己是「獨一的、神聖的、大公的和使徒的 教會」,信經就是這樣說的:這個基本的信念指引正教徒處 理同其他基督徒的關係。基督徒之間有劃分,但是教會本身 沒被劃分,它也未曾被劃分。 正教方面的這個獨家聲明似乎阻止了正教徒和其他基督 徒之問的所有嚴肅的「普世對話 ,以及正教徒為再聯合而 做出的所有建設性工作。可是得出這樣的結論是錯誤的:弔 詭的是,在過去的七十年里,有許多鼓舞人心和富有成果的 接觸。雖然大量的障礙仍然存在,但是也存在邁向和解的真 正進展。 如果正教徒聲稱要建立一個真正的教會 他們怎樣看待 不屬於其團體的那些基督徒的地位?...

May 23, 2025 · ephremyuan

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9课 东正教崇拜下 节日,斋戒和个人祈祷生活

按:这是阿甲讲座之教会历史,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9课,第15章 东正教崇拜下 东正教节日,斋戒和个人祈祷。我们谈到东正教的重要节日,斋戒情况和个人祈祷生活。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9课:第15章 东正教崇拜下 东正教的节日,斋戒和个人祈祷》,教会历史之维尔主教东正教会系列(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5月16日),讲稿由阿甲整理而成,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本讲稿阿甲修订,主要内容是阿甲讲座,并附录上这个中译本的内容:韦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论》,中译田原(香港:道风书社,2013年)。若无特别说明,文字阿甲讲座内容,其中附录内容才是中译本内容。 油管订阅,下载音频和视频,请见这里 正文 第十五章 正教敬拜之三:东正教节日,斋戒和个人祈祷生活 关于东正教的崇拜,维尔主教用三章阐述:第一章主要探讨教会论,第二章则聚焦东正教会的礼仪体系,今天我们将探讨探讨东正教的节日、斋戒和个人祈祷。与罗马天主教及基督新教相比,东正教在节日庆典和礼仪文本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例如其丰富的节日传统、多样的庆典形式以及详尽的礼仪文本。东正教对于斋禁的要求是最严格的,有多个斋期。关于个人祈祷灵修生活,这在东正教中,主要体现在礼仪生活和祈祷,而非单纯地阅读圣经。这与新教存在显著差异。不少新教徒认为灵修几乎等同于阅读圣经。对于东正教徒而言,灵修生活本质上就是一种祈祷生活。他们拥有个人的祷文,这种祷文在当今的东正教中,有的则被译为日课经,其中包含耶稣祷文这一重要元素。 如果你前往英国的安立甘教会(即英国国教),你会获得两本书籍。第一本是《圣经》,第二本则是《公祷书》(Book of Common Prayer),这是安立甘教会特有的礼拜仪式手册,即我们常说的《公祷经》。天主教也有类似的情况。安立甘派之所以如此,显然是模仿天主教的结果。然而,对于东正教而言,其礼仪文本极为丰富。如果把这些文献组合的话,会有超过5000页,采用四开本,双栏的大部头书。 礼仪文书的数量极为庞大,有圣徒纪念日、节日庆典等,涉及多种循环体系,包括年循环、月循环、周循环及日循环等。礼仪是一项高度专业的工作,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东正教礼仪文本的人来说,他必须学习专门的礼仪课程,并且要经常参加东正教的礼仪崇拜,熟悉各类节庆期间会使用特定的仪文,例如每月都会有一本对应的书籍,这些书籍收录圣人颂词。在这些方面,我是个菜鸟,Lydia老师比我了解多得多,我推荐她开的经文和仪文的系列讲座。如果你们有任何礼仪方面的问题,其实可以向她请教。 接下来,他首先按照一年的顺序对这些礼仪的节日进行了大致划分。我参考Lydia老师系列课程中内容。 年的循环 可移动的节日:从一个葩斯哈到下一个葩斯哈 棕榈主日 神圣葩斯哈 基督升天 圣灵降临 不可移动的节日:教会礼仪年,从诞神女降生到诞神女安息升天 其它基督、诞神女和圣徒的节日 教会的十二的节庆 诞神女降生节, 九月8日 荣举十字架节,九月14日 诞神女进圣殿节,十一月21日 基督降生节,十二月25日 神显节(基督受洗),一月6日 基督被献上神殿节,二月2日 天使报喜节,三月25日 基督进入耶路撒冷(棕榈主日,复活节前一周主日) 基督升天节,复活四十日后 圣灵降临节,复活五十日后 基督易容节,八月6日 诞神女安息节,八月15日 这十二个节日不包含复活节,因为复活节是"节中之节",也是最重要的节日。其他节日庆典也值得关注,例如基督受割礼的节日,定于1月1日。而圣巴西尔的节日,即大圣巴西尔的纪念日,也恰好在同一天。施洗约翰的诞辰则为6月14日。圣彼得和保罗的节日则定在6月25日。至于施洗约翰被处决的日期,则为八月二十九日。随后他提及了若干节日,我们可以简要查看其中内容,仅作简要浏览。 在十二个大节之后,还有一些更小的节日庆典。我们会注意到,十二节日主要源自圣母玛利亚和主耶稣基督的节日,而其他小一点的节日就延伸到其他圣徒,包括施洗约翰,使徒们的节日。 在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中,如果要详细计算的话,东正教传统中诞生了无数圣人,那些记录在册的圣人都有纪念日和颂词。每位圣人,都会编写其生平言行录,并制作专门的颂词。这种纪念方式包含两个核心环节:首先系统记录圣人一生的言行事迹,形成生平言行录,以便信徒效法;其次创作专门的颂词,用于纪念仪式中。在东正教的礼仪体系中,每年365天的周期内,每个圣人纪念日的代祷词形式都具有独特性。东正教公共崇拜的仪文是宝贵的财富,是教父们留给后来的世代的教科书和灵修材料。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古人不识字,因此他们大多时候需要听,那么进教堂听仪文就是他们的学习和灵修的方式。有时候,他们会在圣人纪念的节日里诵读这些圣人的生平,唱诵颂词,绘制圣像,以便让信友们效法。 节日的安排旨在帮助人们在特定时刻回想起耶稣的生平事迹,回顾这些圣徒的生平,然后信徒就可以效法他们。但仅仅回想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实际操练,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禁食了。在东正教中,这种禁食形式极为严格。因为东正教相信,人具有身体和灵魂。因此不仅你的灵魂需要专注效法耶稣和圣人们,身体也需要操练,进行预备,因为人是身心一体的。因此他们特别强调禁食。禁食与节制是第一个美德。如果你们读过我翻译的《长会规》,巴西尔基本上用了好几节来探讨这个主题,都跟节制和禁食有关。 论斋戒 关于斋戒的内容,在复活节前有七周的斋戒期,在五旬节之后的第八天,到六月末结束,共8天;其次是圣母安息节,日期是8月15日,也有两周的斋戒期,圣诞节前有40天的斋戒期。目前关于斋戒的日期和食物规定,大部分正教的辖区都能找到相关的日历,直接网上就能搜索到。谈到斋戒,我只简单说几句。我们这边,在英国有很多穆斯林。他们那边也有斋月,整个斋月期间需要严格遵守戒律。穆斯林的习俗是:通常从日出到日落期间不进食,日落之后才开始进食。我听说很多穆斯林形式主义严重,比如他们白天不吃饭,有的甚至看到别人吃东西还要阻止,并且一到日落,就开始大吃大喝。但是,若真的按照东正教的斋戒要求,在严格情况下,基本上只能食用燕麦粥。因为最严格的斋戒规定是不能食用蛋类、肉类、奶制品和油的。我们用清水煮了一点燕麦粥,加一点蜂蜜,吃了感觉跟没吃一样,可见其斋戒的严格程度。相比之下,新教在斋戒方面的实践确实显得不足,值得向传统教会学习。 当然并不是每一天都是最严格的斋戒。但就修院的修持规范而言,这种斋戒就更严格了。一年中,复活节前的圣周时期是最严格的斋戒阶段。除了在特定节日之前安排禁食外,每周周三和周五为固定斋日,有部分修院也会在周一斋戒。斋戒主要禁肉蛋奶,即便鱼类也是无骨的,比如贝类等。酒是禁止食用的。日历中的斋戒是原则性,参考性的,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所有情况。我听说国内有人想加入东正教,按照一位神父规定禁食,结果因此就去世了,这当然不是什么好见证。说实话,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各不相同,所以你需要摄入多少,以及如何进食,实际上应根据其个人情况来定,我认为那位神父的做法过于严格,是不适当的。 关于禁食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保持饥饿感,不要吃饱。例如,有些女孩子可能待在家里做家务,而不需要进行太多体力劳动;有些男孩子则需要外出工作。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生活角色和责任分工。如果工作内容涉及大量体力劳动,且让他一天不摄入肉类和蛋白,那么他的体力将严重不足,难以完成此类工作。再比如,在北极附近生活的爱斯基摩人,他们的饮食没有蔬菜和水果,你怎么可能保持他们不吃肉? 斋戒是操练节制的基础,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控制你的肉欲。如果有人每天都是大鱼大肉,让他一下禁食三天,不吃不喝,他的身体估计一下吃不消的;再比如,有人本身身体虚弱「例如低血糖等」,突然让他禁食三天,七天,其身体也是容易出状况的。记得在《沙漠教父言行录》中,有人问阿爸波依曼禁食的问题,阿爸说,他们以前也一次禁食三天,甚至七天,但这种方式无法长久,并且容易损伤身体,现在,他们每天都吃一点,并且保持饥饿感。我觉得阿爸的建议是很均衡的。因此,我的建议也是如此,操练禁食,可以每天都吃,但只吃一点,保持饥饿感,不要吃饱。并且不要急于求成,如果有人每天三顿,每顿都有大鱼大肉,那么就要逐步减少进食量和品类,让身体有个适应的时间。比如,三顿的改为两顿,一顿三碗饭的,改为一碗饭,顿顿吃肉的,改为一天只吃一次肉。 节庆与祝福 东正教节庆也有祝福有关,比如在神显节,要祝福水「一般在堂区周边的河流和水域」;在耶稣登山变容节祝福水果;有些节日请求相互赦免,有些则是彼此洗脚,有些荣举十字架等等。 旧历与新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战争结束前,当时人们仍沿用旧历,即朱利安历。但1923年召开了一次名为Inter-Orthodox Congress的会议,地点在君士坦丁堡。这次会议本质上是东正教各派之间的对话。尽管并非所有成员都出席。在这次会议中,主教们将格里高利历(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历)引入他们的节日庆祝活动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我们所熟知的圣诞节。从1924年以后,希腊正教与东正教(如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都与西方教派保持一致。目前采用新历「12月25日过圣诞节」的东正教辖区有: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安提阿,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塞浦路斯、希腊以及美国的OCA。保持旧历「1月7日过圣诞节」的包括:耶路撒冷、俄罗斯、塞尔维亚、格鲁吉亚,波兰以及圣山阿索斯。 虽然如此,旧历和新历都是在同一天举行复活节的。由于引进新历,在希腊地区兴起的一个名为"旧日历派运动"的组织。该运动主要活跃于1930年至1940年间,其核心主张认为改革日历是错误的,不可行的。后来,‘旧日历派’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淡化。圣山阿索斯也遵守旧历,但仍保持与君士坦丁堡的共融。 保守与温和 旧日历派认为,修改现行日历并不只是技术性的问题,而是腐化了正统信仰的纯洁性。我们必须承认,在正教内部,有保守派,或者鹰派以及温和派,鸽派的说法,而旧日历派的观点显然属于保守派阵营,导致天主教专门发明一个词,叫“礼仪分裂”。保守和温和张力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温和派倾向于主动与非东正教的教派对话,甚至表达共融的意愿;而对于保守派而言,这种做法本身已经动摇了信仰之纯洁,是不可取的,因此,保守派倾向于不与它们对话,更别提共融的意愿了,因为他们认为其他非东正教的教派都是“异端”。 我想表达的是,当大家听到这些声音时,无需感到惊讶。这种张力自从十字军东征后,在正教内部一直存在,是很正常的。大家不要认为,是不是只有东正教才会这样。并非如此。在新教和天主教中,同样存在所谓的较为自由的、或较为保守的、或较为中立的派别。这种现象也可能出现在天主教中。天主教里面估计也有认为东正教是异端的,新教里面也有认为圣像是偶像崇拜的。所以,有这种观点出现,大家不要感到惊慌。经过介绍维尔主教的《东正教会》,我想大家应该很清楚了,维尔主教属于温和派阵营,而我的观点也是属于温和派的。 个人祈祷 正常来说,在修院的传统中,按巴西尔的长会规,一日有七次祷告。但对于平信徒而言,主要是早祷、晚祷和餐前祷告。在国内目前翻译为日课经,日课经的内容大部分来自于公共崇拜的祷文,比如尼西亚信经,主祷文,一些连祷和诗篇。这些祷文其实并不短,通读下来有时需要十几分钟。为什么每日祷文与公共祈祷有这种密切关系呢?因为没有属灵的独行侠,基督里的灵修始终是团契的。 默想圣经与耶稣祷文 在反宗教改革时期,形成了一种默想圣经的操练,这对天主教和新教都比较熟悉,但对东正教徒来说却是陌生的。教会鼓励信徒们阅读圣经和教父的著作,强调应以缓慢细致的方式进行研读。然而这种操练,并不构成祈祷的组成部分,也非一种系统的方法或技巧。 在新教这种默想圣经的方法通常被可悲地等同于灵修了。 东正教的灵修主要指礼仪和祈祷生活,而默想圣经和教父的话仅仅占据灵修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新教则相反,灵修主要指默想圣经,礼仪和祈祷生活则很少被提及和强调。在有些新教教派甚至都没有公祷书仪文存在。并且正教徒并非对圣经完全陌生,如果他积极参加礼仪的话「我们知道80%以上的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圣经引用」,对圣经的话就不会陌生。 散漫的默想与耶稣祷文,关于正确解释圣经的两种方法论 默想是散漫性的,因为你不得不跟着圣经的话从一个概念转到另一个概念「这就是散漫的意思」。若有人问我,我该多默想圣经还是多操练耶稣祷文?对于当今这个时代而言,我更愿意推荐后者而非前者。为什么呢?因为早期教会解经有两个传统,其中一个传统是更偏向学术性。例如,如果你使拉丁信徒,你就需要学习原文,了解历史背景及上下文等等。这些工作是基础,也是解经必不可少的阶段,但却是不够的。在教会历史同一时期,即四五世纪时,修道传统也形成了一种解经的传统。这个解经传统就像艾瓦格里Evagrius说的:祈祷的人就是神学家,神学家就是祈祷的人。也就是说,一个灵修祈祷的人才有能到解释圣经的钥匙,这个钥匙就是清心,他以清心来解开圣经。因此,在修道传统中,一般的修士只读圣经,是不能随意解经的,解经的事只有神师和修院的院长才可以。 在现代社会,圣经解经传统更倾向于前者,后忽视了后者,在有些情况下,有些人甚至将解经看成了一门可以控制的技艺和法门。比如,现代有圣经博士,学习原文,了解上文下理,历史背景等。但对于清心这门解经的传统却是疏忽了,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所以我如果要给大家建议的话,我建议大家首先过一种祈祷的生活,让自己的心先静下来,然后再读圣经。很久以前,我还在国内的时候,在南方的一所教会学校接触了一个牧师,他认为,他掌握了一套方法,一种技巧,可以把圣经的话掰开揉碎,解释得清楚明白。他甚至认为按照他这套方法和技巧,对圣经的解释就100%是正确的,可以用这套方法和技巧去反驳任何人。这种解经方式,我并不认同。 天主教也存在礼仪改革而出现分裂的现象,为什么东正教更为严重一些? 因为礼仪改革而产生教会分裂的现象,从我有限的了解来看,东正教还是更严重一些。天主教由于强于学术,对很多问题的阐述更为清晰,其边界也更清晰一些。但东正教并非如此。东正教现在比较大的问题是对大公传统的边界还不够明确,很多保守派和温和派的张力似乎都与此有关。比如在是否要跟其他非东正教教派对话上,是遵守旧历还是新历上,在对和子句、教皇权威等的理解上都有张力。根据我讲授的这一系列课程,我对东正教的整体感受是:维尔主教对东正教的介绍非常到位,但他同时也未向我们说明相关细节的情况。比如,他提到东正教内部由于接触到现代社会和其他派别的对比,他们发现了某些重要的东西是必须一丝一毫地保留的。但是对于哪些东西要保留,却可以根据现今时代有所修改的或者不能修改,目前东正教内部尚未达成一致,这个界限也不明晰。例如,目前国内有信徒翻译了《非东正教徒》一书,但译者故意略过了第一页的内容,而这一页的内容恰恰表明他认为君士坦丁大牧首“堕落”了——他意图与其他非东正教的派别对话,甚至试图共融,因此,作者打算免费分享他这本书。显然这是一本明确反对君士坦丁大牧首的作品。根据我这几年的见到的情况,我发现,所有在西方的东正教所引发的这种张力和激荡,已经反映到了中国,并且已经开始。...

May 16, 2025 · ephremyuan

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8课 东正教崇拜中 圣礼仪

按:这是阿甲讲座之教会历史,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8课,第14章 东正教崇拜中 东正教圣礼仪。我们谈到东正教礼仪概览,包括洗礼,圣奥妙,按立等内容。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8课:第14章 东正教崇拜中 东正教的圣礼仪》,教会历史之维尔主教东正教会系列(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5月02日),讲稿由阿甲整理而成,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本讲稿由阿甲修订,很多内容参考这个中译本。韦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论》,中译田原(香港:道风书社,2013年)。若无特别说明,文字均是维尔主教的中译。若有阿甲的按语,则会写上:“阿甲按”三个字,并以引用符号标出。 油管订阅,下载音频和视频,请见这里 正文 第十四章 正教敬拜之二:聖事 曾作為我們的救贖者而可見的那位,現在進入了聖事中。————聖大利奥( St Leo the Great) 聖事居於基督教敬拜的首要位置,希臘文稱聖事為奥秘( mysteres)。「這是個奥秘」·聖約翰?克里索斯頓這樣説起聖餐禮:「因為我們所信的並不等於我們所見的,而是我們所見的是一個,我們所信的是另一個……當我聽到人們提及基督 的身體時,我在一個意義上理解,不信者在另一個意義上理解。」1外向和内向的雙重特徵,是聖事的獨特特徴:同教會一樣,聖事也是可見的和不可見的;所有聖事都是外部的可見標誌和内部的靈性恩典的聯合。受洗時,基督徒在水中經歴了外在清洗,同時也洗去了内在的罪;他或她在聖餐禮中領到的東西,從可見的觀點來看是餅和酒,但實際上是基督的身體和血。 教會在大多數聖事中使用物質的東西一一水、餅?酒,油——使它們成為靈的載體。通過這種方式,聖事回望道成肉身,基督在那時有了肉身並使它成為聖靈的載體;它們展望寧或説是预料「復原」(apocatastasis)和物質在末日的最終救赎。正教拒絕任何削弱聖事之物質性的企圖。 1.《哥林多前書》佈道書( smilies on Corinthians)vi,1(《希臘教父》lxi. 55) 要按照整全的术語來説?人是靈魂和身體的統一體,所以我們人類參加的聖事敬拜應該完整包含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心靈。通過浸水來實施洗禮;聖餐禮上不僅使用併,還使用發酵的麵包;在懺悔禮上,主持者不在遠處宣教,而是把手放在悔罪者的頭上;在葬禮上,棺材通常是打開的,所有人上前給死者最後一個吻,死去的身體不是憎惡的對象,而是愛的對象。 阿甲按:恩典为何是通过可见的礼仪来传递的?身体和灵魂都领受神恩 教会具有外在层面,也有内在层面。圣礼同样具有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他以洗礼为例,说明其中的内涵。在洗礼的过程中,他着重阐述了这一仪式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信徒是全身浸入水中,外在的部分进入水中,同时他内在的罪也被清洗。而在圣餐礼的过程中,他领受了看似面包和酒的圣餐。但他实际领受的是真实的主耶稣的圣体和宝血。这一点是所有圣礼的一个特色。那么再看第二点,东正教的一个特色就是灵肉是不分开的,是外在的物质和内在的关联性。这正是通过内在的,圣灵的恩典,是通过外在的一些形式来传播的。因此,他们在圣礼中。你们会看到水、面包、酒和油等元素,这些都作为圣灵传递恩典的媒介。为什么在东正教会,可能有一些新教徒未曾参与过东正教礼仪。当他们参与东正教礼仪时,会获得一种深刻的感受,这种感受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等多重感官体验来实现,全方位的体验被打开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以前在新教中参加礼仪,主要是通过头脑上领受讲道的信息,而去传统的教会时,你会发现视觉、触觉和味觉都会被充分调动。在视觉层面,可见圣像庄严呈现;在嗅觉方面,可闻到香炉焚香的袅袅香气。焚香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尤其在连祷仪式中,神父会手持香炉进行祈祷。当仪式进行到特定环节时,神父会摇动香炉,使香烟缭绕升腾,营造出神圣庄重的氛围。从会堂中间走过时,你会闻到这种香味。触觉同样重要,例如人们可能会触碰圣像等物品。因此这种感受具有独特性。神的恩典运作的方式更加丰盛。这与道成肉身的教义密切相关,因为主耶稣道成肉身,正是通过这个肉身将上帝的大能传递给人类。因此,在圣礼中,我们通过外在的物质可见形式来展现,同时传递出内在的属灵恩典。这种外在与内在的双重特性,正是圣礼所具有的独特本质。 正教會通常講七件聖事?同羅馬天主教神學基本相同: 1.洗禮 2.塗油禮(等同於西方的堅信禮) 3.圣餐禮 4.悔改或懺悔禮 5.按牧禮 6.婚禮或神聖婚姻禮 7.病人膏油禮 只有在第七世紀這個名單才固定和確定下來,當時拉丁的影響力達到了頂峰。在那時以前,正教作家對於聖事的數量有着相當大的分歧:大馬士革的約翰説有兩件;狄奥尼修斯説有六件,以弗所都主教約瑟夫( Joasaph,十五世紀)説有十件。 那些拜占庭神學家説的七件聖事實際上不同於他們名單包含的項目。即使在今天,第七項對於正教神學來説沒有特殊的教條意義,而主要是作為教導慣例被使用。 那些按照「七件聖事」進行思考的人必須注意拒絕兩個錯誤觀念。第一,雖然七件全為真正的聖事,但它們的重要性不相同,它們之中有一定的「層次」。例如,聖餐禮處於一切基督徒生活和經験的中心。而病人膏油禮則不是?在七個聖事中,洗禮和聖餐禮居於特殊的位置:羅馬尼亞和聖公會神學家聯合委員會於一九三五年在布加勒斯特説,這兩件聖事「在神聖神秘中卓越超群」。 第二?當我們談到「七件聖事」時,我們不能將它們同其他許多同樣具有聖事特徴的教會活動分離開,我們通常稱這些活動為聖儀( sacramentals)这些聖儀包括如下禮儀:修道 認信禮儀·顯現節的大水祝福禮儀丶埋葬死者的禮拜,為君王膏油。所有這些活動都是外部可見標記和內部靈性恩典的聯合。正教會還使用許多小的祝福,這些也具有聖事的性質:五穀、新酒和油的祝福;水果田地和家的祝福;任何物體或因素的祝福。這些較小的祝福和禮拜通常都非常實際和平淡:有保佑汽車或火車機車的禮拜,或清除一個地方害蟲的禮拜。在廣義和狹義的「聖事」之間,沒有僵化的區分:整個基督教生活必須被視為一個統一體,被視為一個神秘或一個偉大的聖事,它的不同方面要用許多不同的行動來表達,有些行動在我們的生命裏進行一次,有些每天進行。 聖事是個人的:它們是上帝的恩典藉以個別地傳給每個人的手段。由於這個原因,在正教會的大多數聖事中,神父在主持聖事時提及每位基督徒的名字。例如,他在舉行聖餐禮時説:「上帝的僕人………(名字)分享我們主的聖體和血」:在為病人膏油時説:「父,治癒你的僕人(名字)的身體和靈魂的疾病」;主教在祝聖時説:「神聖恩典總是治癒病弱?彌補所缺失的,祝聖(名字)」。注意主持人在每個場合都不以第一人稱講話;他不 説:「我洗禮」,「我膏油…」「我祝圣。。。。 」在教会中,「神秘不是我们的行为而是上帝的行動?真正的主禮人始是基督本人。 2.「東欧的大眾宗教是禮儀的和儀式的,而不是完全他世性的。繼續宣傳詛咒毛蟲和清除井底死老鼠的新形式的宗教,幾乎不能被歸為純粹的神秘主義。」(GEvey,《拜占庭宗主教區》 就像聖約翰?克里索斯顿所説的「神父仅仅出借他的舌頭和手。」3 阿甲按:为什么礼仪的举行与使徒统绪有关?神的物是什么? 神职只是上帝恩典的一个渠道和媒介。神职人员本身没有拥有能力,而是上帝通过他们来赋予,作为恩典流淌的管道,通过礼仪的方式加以体现。因此,金口约翰的话很好地概括了这一点。他指出,神父仅仅是凭借舌头和双手来施行。这一切皆为神的作为,神的作为乃上帝所命定,需经使徒统绪,通过使徒们将上帝的恩典以礼仪方式传递,从而建立教会。因此,此过程具有神圣的必然性。因此,我们在这里延伸一下。例如,一个平信徒谈到使徒统绪的问题时,他有一天无法独自宣告说:“哎呀,我现在就是神父,我可为他人施行洗礼,也为他人分发圣餐。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不符合宗教规范。因此他必须获得相应资格,即有主教赞同,并为他按手成为神父以后,他才能施行圣礼。然而在新教体系中,即便一个平信徒都可以起来建立教会,可见在教会论和按立神职的理解上,新教与传统教会存在着巨大差异。 一、洗禮 和早先世紀的教會一様,在今天的正教會中,洗禮?坚信,初次圣餐禮這三件基督徒入教圣事紧密聯繁在一起。成為基督一員的正教徒馬上被予成員身份的完全權利?正教徒孩童不仅在要婴儿期受洗,還在婴儿期受堅信禮和聖餐禮。「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这様的人」(太19:14) 洗禮的行動有兩個基本要素:援引聖三一之名和三重浸水。神父説:「上帝的僕人(名字)以父之名被浸?阿們。以子之名被浸,阿們。以圣靈之名被浸,阿們。」神父隨着提到圣三一每個位格的名稱,就每次都將見童浸入洗禮盆中,或者把兒童完全沒於水下,或者把水到整個身上。如果受洗者生病,到了浸水會有生命危險的程度,那麽用水澆一下額頭就可以了;其他情況,浸水是不能被省略掉的。 西方基督教世界抛棄了原始的浸水洗禮做法,現在僅滿足於在候選人的額頭上倒一水,甚至根本不倒水,而只是稍微把額頭擦濕(遺憾的是這在聖公會的聖餐中變得頻繁)這個事實困擾了許多正教徒。儘管一些正教神職人員無心遵守正確的做法,但真正的正教教導是確定無疑的:浸水是必須的(除了紧急情況),因為如果不浸水,就會失去了外部標記和内部意義之間的聯系,就會抛棄聖事的象徴主義。洗禮象徵同基督一起神秘的埋葬和復活(羅6:4-5,西2:12); 3.《(約翰福音)布道書》( Homilies on John)Ixvi4(《希臘教父》ix472) 4.在本節和後面的部分,是根據今天的拜占庭禮儀實踐講述聖事;但是我們当然不能忘記西方禮儀在正教中的可能或實際存在(見本書,頁185-186(邊码)) 外在的標記是候選人浸到洗禮盆中,然後從水裹出來。聖事的象徴因此需要浸水或「埋葬」在洗禮的水中,然後又一次從水裏復活。灌水(這時催催將水倒在身體的一部分上)方式的洗禮,在特殊情况下是被允許的,但是潑灑或塗抹方式的洗禮根本不是真正的洗禮。 通過洗禮,我們所有的罪,無論是原罪是實際的罪,都被完全放免;我們「披戴基督」,成為他的身體,教會的成員為了使正教徒記住洗禮,他們常常終生佩戴一個小十字架,用鏈子掛在脖子上。 洗禮通常必須由主教或神父施行。在緊急情況下,執事任何男基督徒或女基督徒,都能夠施行。但是羅馬天主教神學家認為在必要情況下可由非基督徒施行洗禮,正教認為這不可能。施洗人本人必須受過洗禮。 二,塗油禮 正教徒孩童在洗禮後便要馬上接受「塗油」或「堅信」。神父用特殊的膏油,聖膏(希臘文是myon)來膏孩子身體的不同部分,用十字架標記做標注:先是額頭,然後是眼睛?鼻孔、嘴、耳朵?胸·手和脚。他在做標記的時候説,「聖靈恩赐的印章。」已經在洗禮中被併入到基督中的兒童,現在在塗油禮中接受了靈的恩賜,由此成為平信徒( laikos)成為上帝子民(laos)的完整一員。塗油禮是五旬節的延伸:降到使徒身上的,由火舌可見的同一個靈,現在不可見地?但帶着真實和力量降到新受洗的人身上。通過塗油禮,教會所有成員都成為先知,接受了基督的皇家神父職的一份;所有基督徒由於塗油都受召作為真理的自覺見證者而行動。「你們從那聖者受了膏恩,並且知道這一切事」(約壹2:20) 在西方?通常由主教本人授塗油禮;在東方由神父授塗油禮,但是他使用的聖膏必須首先被主教祝福過。(在现代的正教實中,只有做獨立教會領袖的主教才享有祝福圣膏的权利。)因此东方和西方的主教都涉身於基督徒入教的第二项圣事中:在西方是直接的,在東方不是直接的。 塗油禮也用於和解事。如果一位正教徒轉信伊斯蘭教後又重返教會,當他或她被接受時要施行塗油禮。相似地,如果羅馬天主教徒變成正教徒,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區和希腊教會通常通過塗油禮接受他們;但是俄羅斯教會一般在簡單的信仰告解後接受他們,不用施行塗油禮。聖公會教徒和其他新教徒始終通過塗油禮而被接受。皈依者有時也通過洗禮被接受。 正教兒童在塗油禮後儘可能快地接受聖餐禮。兒童對教會的最早記憶會以接受基督的身體和血的神聖恩賜為中心。不是從嬰兒長到六七歳大(在羅馬天主教會裹如此)或長到成年(在聖公會主義裹如此)時才接受聖餐,聖餐從未將婴兒排除在外。 三、聖餐...

May 2, 2025 · ephremyuan

从东正教的角度,为何不建议说所有非东正教的基督教派是异端

版权声明:若您想转载此文,请按版权申明格式转载;转载格式如下:袁永甲《从东正教的角度,为何不建议说所有非东正教的基督教派是异端?》(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4月21日),文本链接,引用日期。 本文初稿于2022年1月9日,二稿修订于2024年4月22日,三稿修订于2025年4月21日。本文的初始题目是《新教是异端吗?》 本文仅代表个人学术观点,旨在提供一个学术探讨切磋之可能。若您不同意本文的观点,完全理解,并且欢迎读者引经据典地发文来反驳本文的观点。本文的观点与任何东正教教会会议,主教,神父或圣人之言论无关,仅代表笔者个人学术立场。 从东正教的角度,为何不建议说所有非东正教的基督教派1是异端? 答: 本文参考的材料主要来自于大公会议和地方会议的决议,同时参考了维尔主教的《东正教会》2;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反对那些没有爱心,直接跟对方「即非东正教的教派的人」宣告他们就是异端分子的人。 什么是东正教?哪些又是非东正教的教派? 所谓东正教,在早期,主要指东罗马帝国的教会,其名称是在与天主教决裂后才有的「按:东正教这个概念是12世纪,十字军东征之后才逐渐形成的,目的当然是与罗马天主教做区分」,目前主要包括希腊、俄罗斯、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地的教会,也包括一些古代辖区的教会,如耶路撒冷辖区,安提阿辖区,亚历山大辖区的教会。 而非东正教的教派,顾名思义,即一切不是正教,却宣告自己是信基督的教派,尤其是认信尼西亚信经的所有教派,主要包括: 「按:亦有信友指出,天主教和新教加了和子句,故此他们更改了尼西亚信经,因此,他们不是信尼西亚信经的团体。然而,和子句已经超出了本文的探讨范畴,并且这种理解尚未得到大众的认可,估计新教和天主教也不会赞同这种看法。读者完全可以按自己的宗派背景去理解,这里不再详述。关于和子句更多的细节,本平台Pino博士开过一次讲座和子句与拜占庭传统,欢迎大家去看」 天主教 所有新教教派(安利甘宗,路德宗,改革宗,加尔文派,浸信会,福音派,灵恩派等等) 其他东方教会按语种划分,可大致分为以下: 叙利亚教会 科普特教会 亚美尼亚教会 埃塞俄比亚教会 异端思想「heresy」与异端「heretic」之别 我们可以说某个教派存在异端思想或教导(heresy, αἵρεσις3),但能否说某个教派是异端「教派」,某个人是异端分子(heretic αἱρετικων4)则需要大公会议和地方会议的明确决议 异端思想,即heresy, 来自于希腊语αἵρεσις,阴性单数主格,这个词应该最早出现在爱任纽「2世纪末」《驳斥诸多异端「教导」》中。那时,爱任纽所在的教区出现了很多异端教导,故他作为当地的主教,为了维护使徒留下的正统教导,他撰写了《驳斥诸多异端「教导」》一书。该书的主要目的当然是指出他们的错误,劝他们悔改归正。这个词被后来的教父和圣人们引用,特别指出其他非东正教教派内的异端思想,旨在指出其错误,而非咒诅。但在国内,这个词也有被译为异端的,故与heretic这个词的翻译产生了混淆。 异端,即heretic, 希腊文是αἱρετικός, αἱρετικων是其复数阳性属格形式,αἱρετικός是形容词,源自于动词αἱρέω,本义是抓住,持有的意思。这个词形容词化以后,就可以延伸出明知自己错误,还固执己见的意思。这个词正是出现在在第二次大公会议时期,该词被用来指称那些在信仰上固执地选择错误的人,即异端或异端分子。其中教规一还特别加了对「当受」咒诅异端「περί αναθεματισμού αίρετικών」5这样的字眼。 从希腊文字根上看,异端思想和异端是同一个字根,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形容词。但在教会发展过程中,两个词的含义和程度有所不同了。一个人具有异端思想是很正常的「并且很多时候他没有意识到自己错了,因为没人跟他说什么是正确的」,而一个人被判定为异端分子则严重很多,它更多指那些明知自己错了,还固执己见的人「即便教会会议明确谴责也是如此」。 多数情况下,在教会历史上,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异端思想,并不属于平信徒的事,而是主教和圣人们的工作。他们这样做并不是要咒诅人下地狱,而是要守护正统信仰的纯洁,规劝人悔改归正。并且,平信徒在多数情况下判断力远不如他们。 最初异端思想或教导是专门针对教会内部的人说的,而不是针对外人;也就是说,在教会内部成员中,出现了一个或一群有异端思想的人,主教和圣人们出于牧养教会和维护大公信仰的义务,专门写文反对他们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用异端思想「heresy」这个词,来与正统或正确做出区别。 而异端这个词,在第二次大公会议以后已经明显带有谴责和咒诅的意思了。并且,异端团体和异端分子是那些知道东正教教导以后,却仍然坚持不改正的团体和个人,而不是那些对东正教一无所知的团体和个人。 异端思想即使在东正教教会内部「对于非东正教徒那就更不用说了」也难以避免,而神父,主教们的任务就是劝勉平信徒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这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一个刚信主的人难以避免地带着一些异端思想加入教会,而神职人员——甚至教会中较为属灵的长者——的任务就是要劝勉他们不断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过来。 从东正教的角度,现今很多非东正教的教派和其中的成员,确实存在异端思想和教导,但他们由于对东正教一无所知,跟本没有机会知道自己错了。有人一上来就给人家扣个异端的帽子,这是不合理、又没有爱心的表现。 不但如此,很多时候「如果异端思想在教会内部影响力足够广」,教会主教个人层面的规劝已经不够,还需要得到教会会议的裁决,明文写下来才能说那人是异端分子。通过教会会议这种形式,异端思想和正统信仰都有机会充分地表达出来,并且在和平能理性探讨的情况下,经过主教们多人的见证来规劝持有异端思想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持异端思想的人仍不悔改归正,教会会议才会谴责这类人为异端分子。 比如,第一次大公会议之前,阿里乌的教导在教会中兴起,有很多人起来反对阿里乌的教导,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亚历山大的主教阿塔那修。当时应该有不少人认同阿里乌的教导,这个时候的教父使用异端教导(heresy)这个词,并没有谴责对方应该受到咒诅,受到上帝审判的意思,而仅仅是指出他们的教导是错误的,不合正统的。并且他们希望这波人能够回转过来。为了解决这个争端,君士坦丁决定于325年在尼西亚开一次会议,此次会议正式谴责阿里乌主义为异端(heretic),谴责信奉阿里乌教导的人为异端分子,此后,伴随着政权的强制力,他们的主教被流放,群体遭到解散,著作遭到销毁。 从这次大公会议,我们看明一件事: 指出某个团体或个人存在异端思想「heresy」是可以的「这种情况即便在东正教内部也难以避免」,但”审判“某个团体或教派是异端「heretic」,某个人是异端分子还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他们了解东正教吗?如果不了解,那么直接说他们是异端是不合理的,如果了解了,他们仍然不悔改,那么是否可以说他们是异端「heretic」呢?,根据上面的原则,仍然是不行的,因为除非有教会会议6明确告知,任何个人是不能如此宣告的** 即便圣阿塔那修有一人对抗整个世界的勇气,他的正统思想仍需要在第一次大公会议得到体现,才能最终被教会全体认可。换句话说,即便一个圣人或教父谴责一个群体/教派为异端「heretic」时,他的这种说法需要得到教会会议的进一步确认才能公开宣讲。 教父和圣人之观点需要得到教会会议之核定,因此,教父和圣人的话语不能成为我们审判他人的根据 即便有圣人或教父明确谴责现今的非东正教教派是异端「heretic」,其中的人是异端分子,我也不鼓励去撒播这种言论,因为这些圣人或教父的这些说法尚未以会议的形式得到东正教全体的认可。 东正教是会议的教会。总体而言,教父和圣人的言论不如地方会议的决议,地方会议又不如大公会议的决议。因此,任何个人的思想(包括圣人和教父们的言论)都需要在一个教会会议上得以体现。这样,在确定一个团体是否是异端,判定一个人是否是异端分子上,需要得到教会会议的通过才具有权威性。若教会会议没有明确宣告这种结论,而信徒,甚至神父直接宣告这种结论就是不守规矩的,难免陷入论断的。 其次,教父和圣人的言论当然值得推崇,他们的话确实是我们属灵的空气和阳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每一句话都等同于圣经,他们的每一句话都符合大公和地方会议的教理和决议;他们的每一句话都有与大公或地方会议之决议一样的权威;也不意味着他们的每一句话没有一个上文下理,没有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没有特定的受众。有人拿出圣人的言论,在不顾其上文下理,不顾其时代背景,不顾其受众的情况下,就直接拿来作为自己的教导,甚至作为自己的信仰依据,这是不妥当的。 我个人拒绝鹦鹉学舌式,机械重复式地来阅读教父和圣人的著作,圣人的言语有个时代背景,应用到那个年代和背景也许合适,但直接拿来用到现在,未必合适。因此我鼓励新教父精神的方法论来处理教父和圣人著作。 接下来,我们看大公会议是否明确谴责了现今的非东正教教派是异端 大公会议从没有"审判"非东正教的教派为异端 首先,七次大公会议时期,天主教尚未与东正教分开,新教尚未形成,因此,并无这种新教或天主教是异端的说法。 其次,关于其他非东正教,非天主教,非新教的基督教派,七次大公会议时期谴责的异端主要就神学思想和代表人物而言,而非操某种语言教会或者在某个地区的教会,这是两码事。大公会议谴责了聂思托留派和一性论,但并没有直接说,操叙利亚语的教会是异端,操科普特语的教会是异端,用亚美尼亚语的教会是异端,用埃塞俄比亚语的教会是异端,更没有直接谴责说这些语言,在这些地域生活的教派都该下地狱7。 上帝愿万人得救。大公会议不会「也不能,上帝不许」说,某个地区所有信仰基督的人都是异端分子,都该受到谴责;大公会议不会咒诅说某种语言的教会都该下地狱。因为这种谴责本身违反了大公精神。难道说叙利亚,科普特语,亚美尼亚语的基督徒们就都该死吗?难道唯独说希腊语和斯拉夫的人才能得上帝祝福吗?难道说,某个地区或国家,信靠基督的人,只要他们不是非东正教的教派就都是异端,都该下地狱吗?大公会议不会发出这样的谴责,任何地方会议也不会发出这种谴责,这本身违反上帝是爱的教导。 因此,在笔者看来:除非有东正教教会会议成文地宣告某个非东正教教派是异端,我们最好不要说它们就是异端。这是不守规矩,又没有爱心的表现。 接下来,我们看地方会议是否直接谴责了当下的天主教和新教是异端。 1672年的地方会议谴责了约翰加尔文和马丁路德的异端思想,但并没有直接谴责路德宗和新教团体都是异端,更没有咒诅这些团体中的人都该下地狱 在七次大公会议之后的众多地方会议中,只有1672年的耶稣撒冷会议比较直接地应对了路德宗和新教团体的异端思想问题。其中多西修斯信仰告白非常有名。在这份告白文书中,直接指出约翰加尔文「3次,分别是双重教会论,不区分主教和神父,以及曲解圣经」和马丁路德「1次, 主要批判他的圣餐观念」的异端思想,但这份信仰告白中并没有直接宣告路德宗是异端,新教或改革宗「protestants」是异端,更没有直接咒诅之8。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份告白说明了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存在异端思想,但并没有直接宣告因他们而来的教派都是异端,更没有直接咒诅它们都该下地狱。 因此,我们不能据此就说现代所有的新教教派都是异端,其中的人都是异端分子。 再者,如上所述,很多新教徒,新教团体和教派根本不了解正教,他们从来没听过正教会的教导,直接以异端来称呼之,不但不合理,也是缺少爱德,实在不应该。 那么问题来了,不说是异端,就代表这些非东正教教派是真教会吗?当然不是,因为这显然不符合东正教教会论的教理。这只是表明东正教与非东正教的教派还没有机会相互了解和探讨。关于东正教的教会论,请见Kariatlis博士关于教会论的三次讲座 目前,东正教内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简单来说,关于非东正教教派是否是异端,这在当今东正教内部并没有成定论,但张力是存在的「这点其他教派也一样,笔者也听说过新教牧者宣告东正教的圣像是偶像崇拜的」。根据维尔主教《东正教会》书籍16章的记载9,现今东正教徒,学者和神职人员中对非东正教教派是否是异端存在保守「也称鹰派」和温和「也称鸽派」两个阵营。鹰派的人倾向于把所有非东正教教派都是异端「heretic」这个词上引,而鸽派的人则尽量不往这上面引。 其实维尔主教也不建议正教徒们这样去论断。在他的书中,为了限制正教徒们审判其他非东正教的教派或团体,维尔主教引用科霍米亚科(Khomiakov)的话说: 鉴于这地上可见的教会不是主在末日审判时完满整全的教会,她仅在自己的有限「范围」内行动和知晓…她不审判其他的人…其他的人类,无论是否与教会分离,她都留给末日审判「之时」10 维尔主教又说: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所有非正教「的教派」都是外在于教会的…「我们不能」把其他的基督徒看得好像与不信者同列。11 显然,维尔主教不愿意论断非东正教的教派,也不愿意把它们看得和非信徒或异教徒无别。换句话说,维尔主教想告诉我们,东正教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尚未统一,没有定论,他宁可保持谨慎的态度,不愿陷入论断「更不用说审判」之中。 因此,笔者总结建议如下: 不建议正教徒公开宣告,或直接谴责,审判其他一切非东正教教派是异端,其他非东正教的信友是异端分子。大家都会在主的面前交账。 然而,正教徒们可以本着理性和学术探讨的精神,有理有据地谈论其他教派的存在的异端思想或教导(对于天主教,主要是和子句和教皇权威;对于新教主要是神恩与自由意志,对因信称义的解释等等,换句话说,在其他教派有异端教导出现)12 有人指出,基督教派不是教会,而只能称为团体,然而这不是大众约定俗成的说辞,为了清楚表达本文所指团体为何,这里一律采用教派的说法。 ↩︎ Ware, Timothy....

April 20, 2025 · ephremyuan

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7课 东正教崇拜上 地上的天堂

按:这是阿甲讲座之教会历史,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7课,第13章 东正教崇拜上 地上的天堂。我们谈到东正教崇拜,圣像,礼仪等内容。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7课:第13章 东正教崇拜上 地上的天堂》,教会历史之维尔主教东正教会系列(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3月28日),讲稿由阿甲整理而成,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斯斯 本讲稿由阿甲修订,很多内容参考这个中译本。韦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论》,中译田原(香港:道风书社,2013年)。若无特别说明,文字均是维尔主教的中译。若有阿甲的按语,则会写上:“阿甲按”三个字,并以引用符号标出。 油管订阅,下载音频和视频,请见这里 正文 第13章 东正教崇拜上 地上的天堂 教會是麈世的天國,天國之上帝在其中居住和活動 一一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聖日曼努斯 (St Germanus 卒於733年) 一 教義和敬拜 《俄羅斯基礎編年史)( Russian Primary Chronicle)里有一則關於基輔王子弗拉基米爾( Vladimir)的故事,他在做異教徒時想知道甚麽是真正的宗教,因此派遣随從依次訪問世界上不同的國家。隨從首先去訪問伏爾加河畔的穆斯林保加利亞人,但是看到觀他們禱告的人像着了魔似的左看右看,俄羅斯人失望地繼續行進。他們向弗拉基米爾報告説「他們不快樂,愁容滿面,帶着很大的氣味;他們的體系沒有優良之處。」他們接下來去德國和羅馬,發現敬拜比較令人滿意,但是抱怨裹也沒有美感。他們最後到達君士坦丁堡,在这裹,當他們出席聖索菲亞大教堂的聖禮時,到底發現了他們想要的。 「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在天堂還是在世上,因為裹的壯觀和美是世上其他地方無可媲美的。我們不能向你描繪它:我們只知道上帝和人在那裹居住,他們的禮拜超出了其他所有地方的敬拜。因為我們不能忘記那種美。」 這個故事展現出正教基督教的幾個特徵。首先是對神聖之美的強調:我們不能忘記那種美。許多人認為正教徒特別是拜占庭和俄羅斯的正教徒的獨特恩賜是感受靈性世界之美的能力,和在他們的敬拜中表達那天籟之美的能力。 尘世的天国 第二個特徴是俄羅斯人説過的,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在天堂還是在世上。對於正教會來説,敬拜只是「世上的天堂」,聖禮將兩個世界合二為一,對於天堂和塵世兩者來説,禮儀是同一個一一一個聖壇,一個献祭,一個臨在。在所有的敬拜地點,無論其外觀多麽低微,當信徒在一起舉行聖餐禮時,他們就被納入「天國之地」;在所有的敬拜地點,當獻上聖祭時·臨在的不僅有當地的會眾,還有普世教會聖徒、天使、聖母和基督本人。「天國的權能現在與我們同在,以不可見的方式敬拜。」1我們知道,上帝就停留在那裏的眾人當中。正教徒被這「世間天堂」的景象所鼓舞,努力使他們的敬拜在外在的壯觀和美麗方面,成為天國宏偉聖禮的聖像。 阿甲按:论东正教崇拜之美。这是描述东正教礼仪的一个场景。如果你有机会参加过天主教和东正教的仪式,确实会感受到其中的美。当然,如果我们受众中的大多数基督徒没有机会参与的话,我建议你们去体验一次,特别是大斋期(复活周)或圣诞节这样的重大节日时,他们的礼仪之美尤为明显。当然,并不是说天主教没有类似的情况。基本上可以说,所有的金银、装饰、鲜花都被装点在教堂里面。无论是你的眼睛看到的还是耳朵听到的,甚至是鼻子闻到的,都会给你带来一种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在新教中是体会不到的。当然,我没有参加过天主教的仪式,但你会感受到巨大的差异。有些新教徒转为正教徒就是因为参加了东正教的礼仪,他们的经历与这位基辅王子的经历很相似。我在HCHC时,问一位从新教转成正教徒的同学,:“你是怎么变成正教徒的?”他说,他们最初对新教有些不满,所以想尝试其他教会。有一次,他们参加了一个东正教的礼拜仪式,觉得这种感受与他们的内心非常契合,感觉自己的灵魂仿佛被提升到了天上。因此,他们最终加入了东正教。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这种因为参加东正教礼仪而加入东正教的现象不是一个传说,它是一个事实,并且现在也在发生。 聖智慧大教堂在六一二年有八十名神父,一百五十名執事,四十名女執事,七十名副執事,一百六十名朗誦者,二十五名領唱者,一百名守門人:弗拉基米爾的使者參加的禮拜之壯麗由此可見一斑。但是不止那些基輔的俄羅斯人,就連在 大相迥異的外部環境下經歷正教敬拜的許多人都感覺到上帝臨在於人類中。例如,我們從《俄羅斯基礎編年史》轉向一封由一位英國女子在一九三五年寫的信,信上説: 這個早晨是如此奇特。在車庫後的一條小巷裏,有間非常污穢骯髒的長老會傳教大廳,俄羅斯人被允許每兩周在那裏舉行一次禮儀。一座很像舞台道具的聖像和不多的几幅现代圣像。 1.在預先聖化禮儀的大入禮上所唱的歌詞。 跪地的地板肮脏,長木凳靠在墙边…厅裹有两位優秀的老年神父和一位執事,香雾袅袅,聖餐禮的奉献儀式给人一種非常有震憾力的超自然印象。2 弗拉基米爾的使者的故事還展示出正教的第三個特徵。當俄羅斯人想要揭示真正的信仰時,他們沒有詢問道德規則或要求合理的教義聲明,而是觀察不同的國家在禱告時的情形。正教對於宗教的進路基本上是禮儀的進路,它在神聖敬拜的背景下理解教義:「正教」一詞應該同様指示正確的信仰和正確的敬拜,這不是偶然的,因為兩者不可分離。 阿甲按:论地上的天堂,论象征主义。在东正教圣餐礼的举行过程中。这是他所说的地上天堂的概念,因为地上和天上一同庆祝这一胜利。从内在的角度来说,他的美丽在于即使没有出生在天上,却依然拥有天上的光辉;而从外在来看,他们确实有很多装饰,比如在过年过节时摆放的鲜花,给福音书上添加一些金边,圣像撒上金粉进行装饰。这是为什么呢?这涉及到一种叫象征主义的理念。这种象征主义对传统教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来简单评论一下象征主义的起源。比如,象征主义的一个来源是六到七世纪的一位著名教父——狄奥尼修斯。在国内,现在有一个译本《神秘神学》,已经将他的大部分著作翻译过来。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天阶秩序”。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狄奥尼修斯对传统教会最大的贡献不是来自于他关于神秘神学或《论圣名》的两部著作,因为许多学者喜欢研究这两本书籍,因为它们的语言与老子的相似,容易引起学者的兴趣。对我来说,《神秘神学》其实更像是老子之后对于“道”的另一种表达,即道可道非常道。在传统教会中,他真正留下深刻影响的是其神圣的天阶秩序——即象征主义中的天阶秩序概念。就是任何地上的物质东西,如姿势、圣像、声音、香气都有属灵的含义在象征着。因此,例如教堂如何建造,墙壁的位置在哪里?应该使用什么材料?何时开始使用香炉,以及声音出现的时间?在仪式中应进行哪些动作和姿势?这一切都体现了天阶秩序的概念。即地上的礼仪都是通过这种象征的方式来模拟天上的崇拜的,因为这地上的崇拜与天上的崇拜是同一个不是两个。就是说,通过象征可以传递上帝的恩典。我之前也给大家说过我的个人经历:有一次我在学校的时候参加他们的庆典。他们拿着香炉从中间过道走过,经过时,香味直接吸到鼻孔里。吸进鼻孔后,平时闻到的只是香味,但当时我的感受是直入心扉。当然,对于一些弟兄姊妹来说,这被称为体感福音,即领受上帝恩典的方式不仅仅是通过心思或心灵的感受,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都是可以领受神恩的「因为道成肉身」。人可以通过这些象征的方式感受到上帝的恩典。这种教导主要来自于迪奥尼修斯的《天阶秩序》一书。我认为这是他对这一领域做出的一个比较大的贡献。然而,并不是说在早期教会中没有这样的概念,只是它的影响较大。我们也可以看到为什么新教没有这些东西: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是因为新教的创始人之一马丁·路德不太喜欢迪奥尼修斯这个人,所以新教把很多这类东西都去掉了。圣象、香、钟声等全部都没有了。这就是它的外在美丽的原因所在。那么,这种美丽的神学依据在哪里呢?就是地上天堂的概念。当我们讲到下一个概念——离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上帝在这个世界上的临在感。 「對於他們,教條不僅是由神職人員理解並向平信徒詳述的知識體系,還是一個視域,根據世間萬物同天上事物的關係來看待世間萬物,獲得這個視域,首先和最重要的是通過舉行禮儀」,對拜占庭人這個説法符合實際。用弗洛羅夫斯基的話來説,「基督教是一個禮儀的宗教。教會首先是一個敬拜團體。敬拜排在第一位,教義和紀律排在第二位。」那些希望了解正教的人與其讀書,不如延循弗拉基米爾的隨從的例子和參加禮儀。就像基督對安德烈説的:「你們來看」(約1:39)。 正教認為人首先是禮儀的造物,當人在榮耀上帝時是最真實的自己,人在敬拜中發現自己的完善和自我實現。正教徒將他們的整個宗教經驗傾注在表其信仰的神聖禮儀中。禮儀激發出他們最優秀的詩歌丶藝衠和音樂。 阿甲按:对于东正教来说,正确的崇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这也造成了一定的张力,这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在天主教会中,可能有人会认为俄罗斯那次因为一个手势就分裂出一个旧礼派来感到惊奇,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礼仪分裂”,天主教徒是难以理解这种现象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正教的很多教导无法在细节上明确下来,比如维尔主教这本书很多没有明说,就是分界线还没有明确下来;另一方面,对于东正教礼仪的更改要十分小心,因为在很多正教徒看来,就是更改礼仪「哪怕一个姿势」与更改教理几乎是一码事。因为正教徒认为正确的教理是通过正确的礼仪得到展现的。你修改了礼仪文本,甚至唱词风格,礼仪中的姿势和动作,都有可能引发一次教会分裂。虽然,正确的教导和正确的崇拜不可分割,但我们需留意到正教内部的这种张力。 2.《安德希爾書信》( The Letters of Evelyn Underhil)頁248。 3. George Every(拜占庭宗主教區》( The Byzantine Patriarchate; London,1947) 4.《正教大公教會的禮儀因素)( The Elements of Liturgy in the Orthodox Catholic Church) 正教徒的禮儀從未像西方中世紀的禮儀那樣,成為有學問的人和神職人員所专有的,它是大眾的——為所有基督徒所共有: 正式的正教平信徒敬拜者在最初的童年即熟悉教會,他們在教堂裏完全輕鬆自在,徹底熟知聖禮中能聽到的部分。带着無意識和非研究的輕松參與禮儀活動,其程度只有西方極度虔誠的基督徒的心靈才能達到。5 在他們歴史上的黑暗時代一一處於蒙古人,土耳其人或共產主義者統治下一一正教徒始終向聖禮尋求激勵和新希望;他們從未徒勞無獲。 二、禮拜的外部環境:神父和信眾 正教禮拜的基本模式同羅馬天主教會相同:首先是聖禮(聖餐禮或弥撒);第二是日课(例如晨禱和晚禱這兩個主要的禱告,還有子夜禱告,第一,第三、第六和第九小時的禱告,晚禱);6第三是場合性祷告一一即用於洗禮·婚姻,修道認信,皇室加冕,教會的祝聖丶死人的葬禮等特殊場合的禮拜。除了這些,正教會使用非常多的較小的祝福 許多聖公會的教區教會和幾乎所有的羅馬天主教教區教會,每天都施行聖餐禮,而今天的正教會除了在座堂和大修道院,很少每天施行禮儀。但是在當今俄羅斯,儘管敬拜地點很少,而且許多基督徒被迫在主日工作,許多城鎮教區卻開始每天施行禮儀。...

March 28, 2025 · ephremyuan

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6课 教会论

按:这是阿甲讲座之教会历史,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6课,第12章 教会论。我们谈到上帝圣三一的教义和人论的教导。维尔主教特别对比了东西方教会在教义上的差异以及东正教内部对西方不同的回应。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6课:教会论》,教会历史之维尔主教东正教会系列(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3月21日),讲稿由阿甲整理而成,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斯斯 本讲稿由阿甲修订,很多内容参考这个中译本。韦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论》,中译田原(香港:道风书社,2013年)。若无特别说明,文字均是维尔主教的中译。若有阿甲的按语,则会写上:“阿甲按”三个字,并以引用符号标出。 油管订阅,下载音频和视频,请见这里 正文 第12章 东正教教会论 十二章 上帝的教会 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 ——以弗所書五章25節 教會同主的身體、他的血肉和他的骨相同一。教會是活的葡萄藤,受他滋養,在他裏面成長。永速不要妄想教會脱離主耶穌基督脱離父和聖灵。 一一克朗斯塔特的聖約翰 一、上帝和他的教會 正教基督徒有強烈的團體歸屬意識。科米雅科夫寫道「我們知道:當我們任何人墮落時?他是獨自墮落的;但沒有一個人是獨自被拯救的。他在教會中作為教會的一員,在和其他所有成員的聯合中被拯救。」1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正教徒同西方基督徒關於教會觀的某些分歧已經明暸。同新教主義不同,正教堅持教會的層級結構,堅持使徒統緒,主教制和牧師職;它要求聖徒為辭世者禱告和祈求。因此,羅馬和東正教的相同親點到此為止——羅馬在這裹按照教宗的至高至上和普世管理權進行思考,正 教按照五個宗主教和大公會議進行思考;羅馬強調教宗絕無謬誤,正教徒強調作為整體的教會絕無謬誤。 1.G. Khomiakov(教會是一〉( The Church is One)第九部分。 毫無疑問,雙方對另一方都不是完全公正的,但是對於正教徒來説,羅馬常常過於按照地上的權力和组织去設想教會,而對於罗馬天主教徒來説,正教關於教會的更加靈性和神秘的教義常常是模糊的,不連貫的和不完整的。正教徒會回應説,他沒有忽視教會的地上组織,而是具有更加嚴格和细微的規則,任何阅讀教規的人都能夠迅速發現這一點。 雖然正教的教會觀念在這個意義上具有確定的靈性和神秘意謂,但是正教神學從不孤立地看待教會的塵世方面,而總是在基督和聖靈中思考教會。正教關於教會的所有思考都從教會和上帝之間存在的特殊關係開始。描述這個关係的短語有三個:教會是(一)神聖三一的形象,(二)基督的身體,(三)連續的五旬節。正教的教會教義是聖三一的基督論的和「聖靈論的」。 (一)神聖三一的形象 正如同所有人都根據聖三上帝的形象被創造一様,整個教會也是聖三一上帝的一個形象,在世上重新創造多様性中的統一性的神秘。聖三一中的三是一上帝,但每位都具有完整的位格;教會中的許多人结成一體,但是每人都保持他或她的多樣性未受損害。教會成員的一致性類似於聖三一諸位格的互相駐留。自由和權威之間的衝突在教會中不存在;教會中有統一?沒有集權主義。 當正教徒使用「大公」一詞來描述教會時,他們想的是許多人統一於一之中的這個鮮活的奇蹟(還有其他)。 教會是聖三一的形象代表的觀念有許多深入的含義「多様性中的統一性」一一如同聖三一中的每個位格都是自主的,教會也由許多獨立教會組成;如同聖三一中的三個位格都是平等的,教會的任何主教也不能夠聲稱對其餘所有人擁有絕對的權力;如同父在聖三一中作為神性的源泉和根源而超群卓絕,教宗在教會中也是「平等者中的首要」。 教會是聖三一的形象代表的觀念也有助於我們理解正教對會議的強調?會議表了教會的聖三一本性。根據聖三的形象,多様性中的統一性的神秘見諸於行動,就像出席會議的許多主教在靈的指導下,自由地達成共識一様。 (二)基督的身體 「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裏成為一身。」(羅12:5)基督和教會之間有着再緊密不過的聯系,「基督在哪裏,哪裏就有大公教會」是伊格納修的名言。2教會是道成肉身的延伸,道成肉身在此使自己成為永恒。希臘神學家安德羅索斯寫道,教會是「基督救贖工作的中心和器官…它只是他的启示的?神職的、君王的權力的延續和延伸……教會和它的創立者之間的聯繋不可分割……教會是是與我們同在的基督。」3基督在升天時,沒有離開教會:「我就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他許諾説(太28:20)「哪裏有兩三人以我的名義聚集,我就出現在他們那裏」。説基督缺席,太容易陷入謬誤: 神聖教會仍在這裹, 雖然主已經走了4 當基督已經向我們許諾他永遠臨在時,我們怎麽能夠説基督「走了」? 2.《致士每拿人書》( To the Smyrnaeans),vi,2 3.《教義神學》(DogmaticTheolog;Athens,1907),页262-265 4.出自尼爾(J.M. Neale)的一首讚美詩。 阿甲按:基督的身体是如何在教会中实现的?他们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教会的成员是如何成为一个基督的身体的部分呢?对于东正教来说,这就强调到了圣餐礼上。尤其是洗礼和圣餐礼。在洗礼中,我们与基督一同同死同复活。我们在圣餐礼中也与基督的身体和宝血联合为一。传统教会对于圣餐礼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象征。如果仅仅是象征的话,在传统教会看来,那一定是个异端教导。东正教真的相信,在圣餐中,饼和酒真的就是基督的身体和宝血,正如福音书上所说,通过圣灵的转化。但是它只是没有发展到天主教那样的程度,即变质说。它认为变质说有点过了。这是一个奥秘。他的基本教导是:普通的食物,我们日常的饮食,在我们吃下这些食物之后。我们的身体通过消化吸收,将食物转化为我们身体能量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消化后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成为我们身体中的细胞和营养物质。而圣餐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过程。圣餐是你领受圣餐以后。你的身体,你的整个存有成了主耶稣基督的身体和宝血的一部分。这是通过领受圣餐与基督联合。通过这个圣餐,我们真正实现了“我们是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这一概念。 基督及其教會之間的統一首先通過聖事發揮作用。在洗禮中,新基督徒同基督一起被埋葬和復活在聖餐中,基督身體的成員,即教會的成員,在聖事中接受基督的身體。聖餐在把教會成員與基督相聯接的同時,也借此使他們互相聯接:「我們雖多,仍是一個餅一個身體,因為我們都是分受這一個餅」(林前10:17)。聖餐創造了教會的統一。教會 (如伊格納修所見)是一個聖餐的社會,一個聖事有機體存在於一一完整地存在於一一舉行聖餐的所有地方。「基督的身體」這個術語含有教會和聖事的雙重意味;使徒信經中的詞語 communio sanctorum表示「聖人的共融」和「聖物的共融」,這不是偶然的。 必須首先根據聖事的含義思考教會。它的外部組纖雖然重要,但同它的聖事生活相比,是第二位的。 (三)連續的五旬節 如此強調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就很容易忘記聖靈的作用。但是正如我們所説,子和靈在人類中的工作是互相補充的,這在教會教義中和其他地方都是真理。雖然伊格納修説「基督在哪裏,哪裏就有大公教會」,但是伊里奈烏寫下相同的真理:「教會在哪裏,靈就在哪裹,靈在哪,教会就在哪」5正因為教會是基督的身,教會也是靈的殿堂和居所。 聖靈是自由之靈。聖靈不僅把我們統一起來,而且保證我們在教會中的無限多樣性:五旬節的火舌是「裂開的」或「分開的」,分别造訪每位出席者。靈的恩賜是對教會的恩赐,但它同時是個人的恩賜,每人都以他或她自已的方式运用它。「恩赐原有分别,聖灵卻是一位(林前12:4)。教會生活不意味着消除人們的差異,也不意味着把僵化而單一 的模式強加於所有人,而是恰恰相反。聖徒不是展示單調乏味,而是發展了最生動和獨特的個性。單調乏味的不是神聖,而是邪惡。 5:反異端 阿甲按:通过圣灵五旬节运动持续存在。它在教会中的存在方式是怎样的呢?它的圣灵的恩典是如何运行和分发的?是在教会的礼仪当中分发出来的。就像一个人的心脏泵水一样。如果他有两个心房,我之前讲过。一个心房代表圣经,另一个心房代表圣礼。在主持圣礼的时候,你会发现,就像心脏泵血一样,就是在教会中将上帝的恩典传递出去。它存在于每一个部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持续的五旬节期间,圣灵的恩典是通过圣灵分发出去的。有些灵恩派强调医治的能力。有的则强调讲方言。当然传统教会也存在这种圣灵的恩赐,但传统教会不会认为这是五旬节真正的特点。传统教会认为,持续的五旬节是通过教会圣礼「尤其是洗礼和圣餐礼』实现的。在传统教会,洗礼就是领受圣灵,领受圣餐就是领受神恩,就是成为基督的身体的一部分。 這是教會和上帝之間關係的概要。教會一一圣三一的形象代表,基督的身體,完全的靈一一既是可见的,又是不可見的,既是屬神的,又是屬人的。它是可見的,因為它由特定的會眾組成?在世上敬拜;它是不可見的,因為它也包括聖徒和天使。它是屬人的,因為它的世間成員是罪人;它是屬神的,因為它是基督的身體。可見的和不可見的之間,(使 用西方的術語)黷武的教會和勝利的教會之間沒有分隔,因為兩者構成一個單一而連續的現實。「可見的或地上的教會在同教會整體的完全交通和統一中存在,基督是教會的頭。」。它位於現今時代和將來時代的交匯點上,同時在兩個時代存在。 因此,正教雖然使用「可見和不可見教會」的詞語,但始終堅持的不是兩個教會,而是一個教會。就如科米雅科夫所説" 只有在同人的关係中,才有可能認識到可見教會和不可見教會的劃分;它的統一在現實中是真實而絕 對的。那些生活在世上的人,那些已經完成其塵世歷程的人,那些像天使那樣,不是為了麈世生活而被造的人,那些尚未開始其麈世歷程的未來世代的人,全都統一在一個教會中,統一在上帝的同一份恩典中……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在時間中展現和實現了自身,沒有改變它的基本統一或内在的恩典生活。因此 當我們講到「可見的和不可見的教會」時,我們只有在關聯到人時才這樣講。7 6.(教會是一)第九部分。 7.同上 在科米雅科夫看來,教會沒有喪失其基本特微?在地上實现了。這是正教教義的首要要義。正教不是僅相信不可見的和天國的理想教會。作為一個具體的現實,「理想的」教會可見地存在於地上。 然而正教努力不忘記人的因素和上帝的因素一起存在於教會中。卡爾西頓教義必須被運用於教會和基督。正如神——人基督具有屬神和屬人兩個性質,所以教會中存在着上帝與人之間的協同或合作。雖然基督的人性和教會的人性之間有着明顯的區别。 一方是完美和無罪的?另一方不完全如此。 只有教會的一部分人一一天上的聖徒一一已經獲得完美,而地上的教會成員常常誤用他們的屬人自由。地上的教會在紧張的狀態中存在:它已經是基督的身體,因此是完美和無罪的,但是因為它的成員是不完美和有罪的,它必須繼續成為它之所是。8...

March 21, 2025 · ephremyuan

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5课 上帝与人

按:这是阿甲讲座之教会历史,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5课,第11章上帝与人。我们谈到上帝圣三一的教义和人论的教导。维尔主教特别对比了东西方教会在教义上的差异以及东正教内部对西方不同的回应。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5课:上帝与人》,教会历史之维尔主教东正教会系列(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3月14日),讲稿由阿甲整理而成,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斯斯 本讲稿由阿甲修订,很多内容参考这个中译本。韦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论》,中译田原(香港:道风书社,2013年)。若无特别说明,文字均是维尔主教的中译。若有阿甲的按语,则会写上:“阿甲按”三个字,并以引用符号标出。 油管订阅,下载音频和视频,请见这里 正文 第11章 上帝与人 第十一章上帝與人 上帝在無盡的愛中成為我們,使我們成為他。 ——聖伊里奈鳥(St Irenaeus ,卒於202年) 一、聖三一上帝 俄羅斯思想家費多羅夫(Feodorov)説,我們的社會綱領是聖三一教義。正教徒滿懷激情地相信聖三一教義不是留給職業學者的「高級神學」,而是對所有基督徒都具有鮮活的實踐意義。《聖經》教導説,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創造的,基督徒的上帝是聖三一:因此只有按照聖三一教義,我們才能知道我們是誰,上帝想要我們成為甚麼。我們的私人生活、人際關係,塑造基督教社會的所有規劃都依賴正確的聖三一神學。「在聖三一和地獄之間沒有其他的選擇。」1 一位聖公會作家寫道: 「這個教義總結了思考上帝的新方式,漁夫們有了力量去皈依整個希臘羅馬世界。它標誌着人類思想中的一個拯救革命。」2 1. V. Lossky. 《東部教會的神秘神學》 (The Mstical Theology ofthe Easterm Church) , 2. D. J. Chitty (讲给兒童的聖三一教義》 (The Docrine of the Holy Trinity told to the Children) ,載《統一性) (Soboros, 4:5 (1961) ,頁241 。 阿甲按:在一神论的信仰中,基督教是独树一帜的,因为只有基督教相信上帝是三位一体的。而这个教义的确立持续了大约四百年时间「4-8世纪」。这是基督徒的一个时代,是一座山峰,无论是从政治环境、文化还是神学思想的角度来看,这都是西方文明的黄金时期。西方文明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折。这个转折是从整个希腊哲学和罗马法律开始,集体地转向了基督教神学概念,最终我们形成了一个传统。即哲学是神学的仆婢,是辅助工具。可惜目前学界对西方文明的研究,集中于公元4世纪之前的希腊哲学时期和拉丁罗马文化时期。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西方文明曾在公元4世纪至8世纪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是通过确立三位一体教义和召开六次大公会议逐步完成的。这些过程最终奠定了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础。因此,中国的学术界可以从中借鉴。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方文明的根源,我们应该学习这段历史。 本書的第一部分已經指明正教上帝觀的基本內容,它的要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條: 1,上帝是絕對超越的 「所有受造物過去沒有,將來也不會同至上的本質或接近它的東西有最微弱的交流。」3正教通過重點運用「否定方式」、「否定神學」捍衛上帝的絕對超越性。「肯定」神學,「確證」的方式必須始終通過使用否定語言來獲得平衡和修正。我們對上帝的肯定陳述——他是良善的,智慧的,公正的等——就其本身而言是正確的,但它們不足以描述上帝的内在性質。大馬士革的約翰説,這些肯定陳述句揭示的「不是本質,而是本質周圍的東西。」「上帝的存在是明確的,但他的本質和本性都超出我們的理解和知識。」4. 2,雖然上帝是絕對超越的,但它不同它所創造的世界相分離 上帝高於他的造物,位於其造物之外,但他也存在於它們之內。如同一句使用甚多的正教禱告詞所説,上帝「臨在於各處,填注萬物」。正教因此區分了上帝的本質和上帝的能量,這樣既捍衛了上帝的超越性,也捍衛了上帝的臨在性:上帝的本質依舊不可得,但他的能量下到我們身上。上帝的能量是上帝自身,它貫穿於一切造物之中,我們借助神聖恩典和神聖之光的形式經歷它們。我們的上帝實則是隱藏自身的上帝,但他也是行動的上帝一一歷史之上帝,直接介入具體的情境之中。 阿甲按:上帝的神秘性不仅见于希腊教父们,也几乎见于同一时期的叙利亚教父们的思想,比如圣艾弗冷,隐修者圣约翰的著作等等。叙利亚教父们对上帝的神秘性具有强烈的意识了边界感。 3,上帝是有位格的,即聖三一的 這個行動的上帝不但是能量之上帝,還是有位格的上帝。當人分享神聖能量時,他們沒有被朦胧而無名的力量所征服,而是被帶到一個位格面前。還不止於此:上帝不僅有一個限於自身存在之内的單一的位格,而是有三個位格的聖三一:父、子、聖靈,借助永恒的愛的運動,每一位都「留駐」在其他兩位之內。上帝不僅是統一(unity)還是合一(umion) 。 阿甲按:否定与肯定的叙述方式被许多人归功于六世纪的一本书——迪奥尼修斯的著作。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个人认为,从四世纪开始,特别是在三位一体之争时期,关于上帝本质的超越性和不可接触性就得以凸显。在与阿里乌主义进行斗争时,他们发展出了一种否定神学。因为阿里乌主义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理性认识上帝,并且甚至能够了解上帝的本质。但希腊教父否定了这种假设,即人类能够认识上帝的本质「这是一种非常傲慢的想法」。在第四世纪的教会父亲们进行论证时,他们指出,我们难以数清海边的沙粒和天空中的雨滴,自己的头发都数不过来,更何况上帝的本质呢?所以上帝的三一性建立在上帝的奥秘性之上。 我们的基督教信仰就是在建立一个奥秘性之上。但阿里乌的思潮并没有消失,如今就有一个巨大的阿里乌主义思想,就是伊斯兰教。因为他们认为上帝三一的说法是不合理的,上帝有儿子也是不合理的。 3. Giregory Palamas ,《希腊教父》 ,cl 1176e (引自頁68) 。...

March 14, 2025 · ephremyuan

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4课 东正教圣传

按:这是阿甲讲座之教会历史,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4课,东正教圣传『即大公传统』。从不可见的层面来说,圣传是圣灵在教会的运行;从可见的层面来说,圣传可见而有次序,居于首位的是圣经和尼西亚信经『包括七次大公会议确定的教理』——这些已经确定,不可更改,其次是地方会议和主教,大牧首的认信或通谕『这些有部分得到全体教会的认为,有部分还没有』;再次是教父著作,然后是礼仪教规,最后是圣像。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4课:东正教圣传》,教会历史之维尔主教东正教会系列(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3月07日),讲稿由阿甲整理而成,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斯斯 本讲稿由阿甲修订,很多内容参考这个中译本。韦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论》,中译田原(香港:道风书社,2013年)。若无特别说明,文字均是维尔主教的中译。若有阿甲的按语,则会写上:“阿甲按”三个字,并以引用符号标出。 油管订阅,下载音频和视频,请见这里 正文 第10章 东正教圣传 神聖傳統:正教信仰的源泉 保守所託付你的。 ——《提摩太前書》六章20節 傳統是教會中聖靈的生命。 ——洛斯基 一 ,傳統的內在含義 正教歷史有一系列突然事件等外部標誌:亞歷山大、安提阿和耶路撒冷被阿拉伯穆斯林佔領;基輔被蒙古人燒毁;君士坦丁堡的兩次沦陷;俄羅斯的十月革命。雖然這些事件已經改變了正教世界的外在面貌,但卻從未打破正教會的內在連續性。邂逅正教的陌生人常常最先被它的古老氛圍,不變的外表所打動。正教徒的洗禮仍然是原始教會那樣的三重浸禮;他們仍然帶嬰兒和幼童領受聖餐;執事仍然在宗教儀式中喊: 「門!門!」(The doors! The doors!)——令人想起早期時候有人嚴密把守教堂入口,只有基督徒家庭的成員才能參加家庭崇拜;朗誦沒有任何添加的信經。 這些外在範例顯示出某種貫穿正教生活一切方面的東西。當參加當代教會內部會議的正教徒被要求概括出他們教會的獨特特徵時,1他們常常準確地指出它有不變性,它堅定地忠誠於過去,同古代教會的鮮活的连續感。東方的宗主教們在十八世紀初期回憶大公會議的語言時,對不矢忠派(Non-Jurors)説了同樣的話: 我們保存不朽之主的教義,牢牢堅持他送给我們的信仰,使它不被玷污和縮減,就像皇室財寶和豐功偉業一樣,既不添加甚麼東西,也不減少甚麽東西。2 對於正教來説,這個鮮活的連續性思想可以概括為一個詞:傳統。大馬士革的約翰説:「我們不改變我們的父親設立的永恒的邊界,對於我們接受的傳統,我們保持它不變。」3 阿甲按:如果东正教谈到Tradition,一定要注意前面这个T。如果是大写的T,我们才说它是Holy Tradition。我们这边就把它叫做大公传统。大公传统,也就是说东正教认为。我们是一个具有大公传统的教会。我们的大公传统从始至终既没有添加,也没有减少,更没有改变过。这就是它的含义。但如果说你在他们的著作中发现这个“tradition”前面的“t”是小写的。那么,我们要知道他提到的不是我们所说的大公传统,而是我们另一个概念——地方教会的传统。地方教会的传统是有变化的,并不一定总是正确的。 正教一直在談論傳統。他們使用的這個詞意味着甚麼?人們普遍認為,傳統代表由先輩傳給後輩的觀念、信仰或習俗。按照這個意思,基督教傳統是耶穌基督傳給使徒的信仰和實踐,自從使徒時代以來,信仰和實踐在教會中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但是對於一位正教基督徒來説,傳統的意思比它更為具體和特別。它表示《聖經》著作;它表示信經;它表示大公會議決議和教父們的著作;它表示教規,禱告書,聖像——實際上,是正教歷經數年形成的教義、教會管理崇拜、靈修和藝術的整個體系。今天的正教基督徒視自己為接受過去豐盛遺產的繼承人和保衛者,他們相信自己有責任將這一遭產完好無損地傳遞給未來。 阿甲按:对于我个人来说,我简单地评论一下。在宗教改革之后的教会中,其传统丧失是很多的,或者说,其传统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断代感。比如,比较简单的说法是路德宗和改革宗,或者加尔文宗。他们所提到的传统,其实更多的是从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开始的。他们的著作,在这些传统当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分量。而对于他们之前的著作,包括大公会议、信经以及之前的教父的著作,他们选择有限,断代感十分明显,也就是说,这些传统是经过刻意挑选和刻意简化的。例如,他们忽略很多中世纪的教父,忽略了很多希腊教父的著作,多数情况下直接追溯到奥古斯丁的作品中。因为这两位改革家对奥古斯丁的著作引用得特别多。可见,新教虽然传统不浓厚,也可以说是有传统的,只不过这个传统主要集中在16世纪之后,之前的内容被有意无意,有选择性地忽视了。那么中国教会,华人教会有没有传统呢?简单来说,它们的传统还不如其他新教教派,它们的建制规模继承中国人那种家长制的模式。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很常见,“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概括。往往一个牧者对教会影响极大,也容易发生分裂的现象。尤其是有些华人教会,它们不愿意被划分到任何新教的一个教派中,其传统就更加浅了。例如,牧师们的讲道中,最多提到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等之后的改教家,对于之前的教父几乎没有提及,提到的是自己对圣经的理解和自己的属灵体验与经验。这样的一个教会,你怎么期待它有深厚的传统呢?这不是中国教会的优势,反而是一个极大的缺失。对于现今的中国教会和华人教会而言,这一点值得深思。 1.見,例如Pagioti Bratiots & GCorge Iorosky. 《正教:信仰和秩序對話 》(orthodory: A Faith and Order Dialogue; Geneva, 1960) 。 2,一七一八年信件,載G. Williams,(十八世紀的東方正教會) (The Orthiodar Churchof the East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頁17 3. 《論聖像》 ,11, 12 (希臘教父) , xciv , 1297B 4,比較《哥林多前書》十五章3節中的保羅。 要注意, 《聖經》構成傳統的一部分。傳統有時被定義為基督的口頭教導,而非他身邊門徒的書寫記載。不僅非正教徒作家,有許多正教徒作家也採用了這種説法,認為《聖經》和傳統是兩個不同的事物,是基督教的兩個不同源泉。 但實際上只有一個源泉,因為《聖經》存在於傳統之中。在《聖經》和傳統之間做分離和對比,會使二者的思想都發生貧困化。 雖然正教尊重來自過去的遺產,但也知道從過去接受的每個東西並不具有同等的價值。在傳統的不同元素中, 《聖經》、信經、大公會議的教義定義具有獨一無二的卓越地位:正教徒將之視為絕對和不變的東西,不能被取消或修改的東西來接受。傳統的其他部分沒有同樣的權威。亞西(Yassy)會議或耶路撒冷會議的論令和《尼西亞信經》不在一個層次上,亞他那修或新神學家西蒙的著作不具有《約輸福音》那樣的地位。...

March 7, 2025 · ephremyuan

Jay Smith博士:伊斯兰真正的起源

阿甲按:Dr. Jay Smith谈到穆斯林真实的起源,可以说基本上来自于8-10世纪政权的杜撰。 版权声明:本视频来自于Youtube公开视频。Dr. Jay Smith - The Truth About Islam’s Origins, August 5, 2024. Calvary Chapel San Jose. 链接如下,阿甲2025年3月7日转录。 注:本文英文提取和中文翻译使用了阿甲的wenbi项目。读者须知AI的英文提取和翻译可能有误,请读者自行分辨。 阿甲总结视频内容如下: 总体来说伊斯兰谈不上一个真正的信仰,而是一个由当时的执政者独撰出来的政治意识形态,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控制民众。伊斯兰差不多是世界最古老的纳粹政权之一。设计出来专门用来对付其他的文明,宗教和语言。 1)根据现有的手稿传统,关于穆罕穆德的生平传记是在他去世两百年以后才出现,因此,穆罕穆德很可能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而是当时政府杜撰出来的; 2)麦加圣地是无水之地,所有关于麦加的记载都符合现代的约旦,叙利亚地区。因此,麦加圣地也很可能是当时政府杜撰出来的地点。 3)目前已知《古兰经》的所有残篇都是在八世纪以后才出现的,古兰经从9-14世纪开始存在至少30多种版本,上万种差异,目前固定使用的《古兰经》年龄才40岁。并且其中有些优美的诗歌体裁,被发现是叙利亚的赞美诗或者礼仪文书。可见,《古兰经》也很可能是当时政府杜撰而成,经历过长时间的修改才成的。具体油管视频,见这里 讲稿正文如下『注:讲稿未经阿甲修订』 English What we’re gonna do is something we did not do this morning, but I warned you all about.And that is looking at Islam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We’re now gonna change gears and ask the hard questions.And these are the questions that aren’t being asked, but need to be....

March 5, 2025 · ephremyuan

伊拉克:ISIS下的叙利亚基督徒

阿甲按:这是最近的一个新闻纪录片,记录了2014-2016年间,美国军队撤出伊拉克,留下大量武器,给ISIS留下了机会,占据了摩苏尔,期间摩苏尔基督徒所面临的逼迫,大量的教会和修院被摧毁,很多基督徒被屠杀,或被强迫交重税,或转成伊斯兰教徒。即便在现代,叙利亚教会仍然是殉道的教会的真实见证。采访中说:ISIS就是杀人,摧毁任何文明,我们必须反对这种意识形态。读者请留意,这边的教会主要是在16世纪时转向天主教的叙利亚教派。关于现今的叙利亚教派,请看这篇。愿他们平安,请大家为伊拉克的基督徒代祷。 本文讲稿和译作由阿甲的Github项目wenbi, 本文的英文由Whisper提取,中文翻译由Ollama/Yi:9b模型翻译,本文未经阿甲编辑修订。请读者阅读其中中英文时留意,欢迎各位读者指正。 版权声明:EWTN NEWS Special, “Christians Fight To Survive: ISIS in Iraq.” Premiered on 28 Feb 2025, links, accessed 2025-03-05. 讲稿正文「请留意,本文未经阿甲编辑修订」 English A disturbing scene unfolding in Iraq. More towns fell today to Islamic extremists who launched a massive surprise attack. The sound of all-out war. Islamic extremists, known as ISIS, have been welcomed by many in Mosul. If you do not think the way they do, you die. Ten years ago, this city, Mosul, fell to one of the most brutal forces the modern world has ever known....

March 5, 2025 · ephremyuan

随想 欧洲,穆斯林与Hamas

阿甲按:前段时间就欧洲穆斯林化发了一个帖子,经过一些观察,做了下面的随想,其中观点基本代表了我对穆斯林的看法。总之,要警惕穆斯林,它不是一个和平的宗教,按Mosab Hassan Yousef的看法,穆斯林作为一个信仰体系是十分危险的,基本可以说穆斯林天然地具备了纳粹的所有特征,并且维持了1400多年的专制统治。 他用比喻说,穆斯林对待其他的宗教,族群,国家和文明,就想纳粹对待犹太人一样。 注:这个随想可能会变化,进一步收集伊斯兰极端主义的证据和来源。 若您不能看油管,请见这里下载。 论欧洲的第一大问题,伊斯兰化。现今的欧洲已经伊斯兰化,美国副总统万斯说,也许英国是第一个掌控核武器的伊斯兰国家。这也不完全是玩笑。欧洲接纳了大批从中东来的难民,而这些所谓的“难民”有很多是穆斯林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子。欧洲的民主正在失效,即将一个个变成阿富汗,巴列斯坦和叙利亚地区。一个由ISIS和Hamas统治的欧洲即将来临,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在这些国家中只有波兰拒绝了这些非法移民,做的最好。这位波兰总统说得很直接,我不是害怕伊斯兰,我是为基督教的欧洲战斗。欧洲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现在欧洲的恐怖攻击大部分来自极端穆斯林。穆斯林作为一个一个个体,我爱他们「希望他们信主耶稣,归向真神」。但他们这种意识形态,我无法接受,它无法跟基督教共存,它甚至都很难说与现代的民主体制共存(你看看现在得阿富汗,叙利亚,塔利班,ISIS等组织清楚了,穆斯林们在挣扎着要融入现代社会,但他们自己的古兰经要他们征服)。一个国家必须选择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来治理,否则就会动荡。我不恨穆斯林人,也不害怕穆斯林,我只是不能接受它们这种要不断征服的意识形态。你看看现在得法国,英国,瑞典,都变成什么样了?穆斯林在与民主世界较量,它们似乎还在挣扎,不服气。不然,中东为什么要出现塔利班这种组织,欧洲为什么有恐怖袭击。这些穆斯林国家打不过欧美,但古兰经要他们征服,Mosab Hassan Yousef自己说,巴勒斯坦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摧毁以色列,它们的目的不是要建国,而是要毁灭 作为研究景教,东正教的学者,我非常清楚,伊斯兰不可能跟其他任何宗教和文明共存,对待伊斯兰只有选择被它征服,或者为了保卫自己的宗教信仰,文化,语言,去征服它,控制它,驱逐它。 只要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恐怖主义分子没有消逝,它就没有预备好进入现代文明,也没有真的打算与其他文明,宗教、民族和国家共存。 七年前,川普在中东关于伊斯兰恐怖主义的讲话。他要求所有穆斯林国家赶走所有恐怖分子。见这里。尤其见10-20分钟的演讲,川普对穆斯林极端分子有深刻的认识,并且准确地把目标集中在恐怖主义身上,说他们不是敬拜上帝,而是敬拜死亡,是人类文明的公敌。 J.D Vance在2025年2月15号的演讲引起了很大反响。Vance说欧洲最大的问题不是来自俄国,或中国,而是来自移民问题和丧失民主的根基——自由的讲话。见这里 听听陕甘回乱的历史,再看看哈马斯和以色列,就知道恐怖主义源自于穆斯林不是空话了。见这里 Jordan B Peterson对英国著名记者Douglas Murray 的采访,论述了哈马斯的恐怖行动,以及他们对西方的威胁。The West Is Too Weak For Radical Islam | Douglas Murray | EP 546 这段视频描述了穆斯林为何要强奸非穆斯林女孩,因为在他们的圣战书中,鼓励强奸非穆斯林,并让她们做性奴。这就是英国近几十年来grooming Gang的起源。这个视频描述穆斯林强奸非穆斯林女孩的宗教原因。见这里 Mosab Hassan Yousef是Hamas创始人之一的儿子,他后来与以色列合作,阻止多起Hamas的多次人体炸弹。在这个采访里,他提到伊斯兰不是一个和平的宗教,它的信仰体系催促它去征服全世界。尤其看34-40分钟,他自己谈到的个人经历,在屠杀儿童、强奸女孩和Alaha之间,他选择了前者,为了加沙地带的儿童发声;巴勒斯坦不是一个国家,它存在的唯一意义是摧毁以色列,它从没有尝试建国「被不断拒绝了」,Hamas则以儿童为护盾,以获取国际援助基金,来进一步摧毁以色列。见这里 Mosab Hassan Yousef说穆斯林不是一个真正的宗教,而是一个“纳粹”般的信仰体系。 他认为真正的宗教是从物质转向灵性的,而穆斯林是追求物质的,它具体体现在穆斯林征服全世界,将它所谓的“文明”建立在其他文明的废墟之上,世上只有一个哈里发,这非常物质。他认为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意识形态,跟纳粹如出一撤。我们必须抛弃它,与之战斗到底。见这里 英国前首相曝光了英国政府的最大问题:伊斯兰化,和系统性的法律问题「首相处处受限」,英国已经不是一个民主国家。请见这里 Dr. Jay Smith谈到穆斯林真实的起源,可以说基本上来自于8-10世纪政权的杜撰。他总结道: 1)根据现有的手稿传统,关于穆罕穆德的生平传记是在他去世两百年以后才出现,因此,穆罕穆德很可能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而是当时政府杜撰出来的; 2)麦加圣地是无水之地,所有关于麦加的记载都符合现代的约旦,叙利亚地区。因此,麦加圣地也很可能是当时政府杜撰出来的地点。 3)目前已知《古兰经》的所有残篇都是在八世纪以后才出现的,古兰经从9-14世纪开始存在至少30多种版本,上万种差异,目前固定使用的《古兰经》年龄才40岁。并且其中有些优美的诗歌体裁,被发现是叙利亚的赞美诗或者礼仪文书。可见,《古兰经》也很可能是当时政府杜撰而成,经历过长时间的修改才成的。具体油管视频,见这里

February 12, 2025 · ephremyuan

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3课 20世纪散居的东正教

按:这是阿甲讲座之教会历史,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3课 20世纪散居的东正教。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2课:20世纪的东正教与无神论》,教会历史之维尔主教东正教会系列(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1月24日),讲稿由阿甲整理而成,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斯斯 本讲稿由阿甲修订,很多内容参考这个中译本。韦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论》,中译田原(香港:道风书社,2013年)。若无特别说明,文字均是维尔主教的中译。若有阿甲的按语,则会写上:“阿甲按”三个字,并以引用符号标出。 油管订阅,下载音频和视频,请见这里 正文 第9章 20世纪的东正教与无神论 第九章 二十世紀之三:流徙和使命 所有異鄉都是我們的祖國,所有祖國都是異鄉。——《丢格那妥書信》5:5 一、合一的多樣性 從文化和地理的觀點而言,過去的正教幾乎只是作為一個「東方的」教會出現·現在的情況不是這様。正教徒廣泛「散佈」於傳統的正教國家疆域以外,其主要中心是北美,但是世界的每個部分都有分支。論人數和影響力,希臘人和俄羅斯人佔據主導地位,但是流徙絕不僅僅限於他們,塞爾維亞人,羅馬尼亞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阿爾巴尼亞人及其他人都擁有一席之地。 正教徒的流徙始於很早以前。倫敦的第一個希臘教會早在一六七七年開放,位於當時時髦的蘇荷(SOHO)區。它的生涯短暫而不順利,在一六八二年被關閉。倫敦的聖公會主教康普頓(Henry Compton)禁止希臘人在教堂中擁有聖像,要求他們的神職人員略掉所有聖徒禱告,不承認耶路撒冷會議(1672年),拒絕「變質説」教義。當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向英國大使芬奇(John Finch)爵士抗議這些情況時,後者反駁,「在英國的公共教堂表達羅馬的信仰是不合法的,表達希臘信仰同表達羅馬信仰一樣不合法。」1 在倫敦建立的第二個正教崇拜地點是俄羅斯大使館教堂,它在一七二一年左右開放,享有外交豁免權,所以英國的聖公會主教不會注意裏面發生甚麼。在十八世紀使用這個教堂的是希臘人丶英國皈依者和俄羅斯人。希臘人於一八三八年能夠在倫敦開辦一所他們自己的教堂,聖公會領導者沒有做出任何刁難限制。 正教自十八世紀中期以來出現在北美大陸·俄羅斯探險家白令(Bering)和奇里科夫(Chirikov)於一七四一年七月十五日發現阿拉斯加海岸,在五天後的先知伊利亞節上,美 洲的首次正教禮儀於停泊在錫特卡(Sitka)灣的聖彼得號輪船的甲板上舉行。數年以後,一大群希臘人到達佛羅里達,建立了新士麥那(New Smyrna)殖民地,但是這個冒險遭到了災難性的失敗。2 如果説正教徒流徙的事實本身不是新出現的,那也只是在二十世紀,流徙才達到使正教成為非正教國家宗教生活重要因素的程度。即使在今天,由於民族和管轄上的分隔,流徙的影響力比它本應發揮的作用要小。 在流徙的故事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布爾什維克革命,它使一百多萬人被流放,其中包括國家的文化和知識精英。在一九一四年以前,包括希臘人和斯拉夫人在内的正教徒移民,大多數都是很少受教育的穷人——尋找土地或工作的農民或手工勞動者。但是在俄國革命後的流放大潮中,許多人具備在學術層面上與西方接觸的能力,能夠以大多數先前移民顯然不能的方式,將正教展現給非正教世界。在一九一七年後,特别是最初的幾年,俄羅斯移民有驚人的成果:據計算,有一萬本書籍和兩百份期刊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二十年間出版,這還不包括學術和科學評論。今天的西方,特别是美國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希臘人,在他們所在國家的政治學術和專業領域發揮着卓越的作用。 從宗教方面來説,正教徒移民按照強烈的民族劃分被組織起來。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早期,最初的主動權不是來自上層,而是來自下層:來自平信徒而不是高級神職人員。 一群移民聚齊起來並邀請一位來自故國的神父,一個教區就形成了。在很久以後,主教才直接參與這種安排活動。對於第一代移民來説,當地的教區教會是他們同祖國的重要紐帶,他們在這聽到自己的母語,這是他們民族風俗的方舟和衛士。因此西方的正教自開始時就具有明顯的種族特徵,其原因完全可以理解。 民族現在是上帝的禮物。索爾仁尼琴在一九七0年的諾貝爾獲獎演説中正確地指出:「民族是人類的財富,它的集體個性;其中最微小的部分都有其自己的特殊顏色具有神聖含義的特殊方面。」3 不幸的是,在流徙的宗教生活中,民族忠誠本身是合法的,它的勝利以犧牲正教的大公性為代價,這導致教會結構發生嚴重的碎片化。每個地方不是只有一個由一位主教管轄的主教教區,西方幾乎到處都發展起多重平行的管轄權,每個主要城市都同時有幾位正教主教。無論這種情況的歷史原因是甚麼,它肯定同正教的教會觀念相悖,普世宗主教迪米特里奧斯在一九九0年訪問美國時,正確地把美國正教的種族分離稱為「真正的醜聞」。今天,我們許多人都期望看到,在所有西方國家裏,一個地方教會以統一的組織方式接納所有正教徒;單個教區如果有意願就能夠保持其種族特徵,但是所有人都要承認同一地區的高級神職人員,每個國家的所有高級神職人員要在會議上共同就坐。遺憾的是,這僅僅是一個遙遠的期望。目前的情況,要超越種族分離是困難的。 除了這些種族分離,許多民族團體內部也有分裂,從屬靈方面説,它對西方正教生活的傷害比種族分離更大。除了一些緊張的地區以外,希臘移民的教會組織自一九二二年以來就或多或少聯合起來,歸於普世宗主教區之下。但是逃離共產主義的正教徒幾乎都分裂成相爭的派,一派維持同母教會的聯繫,另一派建立獨立的「流放教會」。儘管共產主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垮台了,但是大多數教派分裂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俄羅斯人流徙的故事特別複雜和悲慘。下面是四個主要的管轄區: (一)莫斯科宗主教區,包括那些選擇同俄羅斯的教會權威維持直接聯繫的移民教區(?三萬至四萬會員,在西方各處)。 (二)俄羅斯以外的俄羅斯正教會(ROCOR);也被稱為「俄羅斯正教流放教會」、「國外的俄羅斯正教會」、「會議教會」、「卡爾洛夫茲(Karlovtsy)會議」(大約有十五萬會員)。現在的領導者是都主教維塔利(Vitaly,1986年當選)。 (三)西欧的俄羅斯正教主教大管區,受普世宗主教區管轄,也被稱為「巴黎管轄區」(大約有五萬會員)。現在的領導者是賽吉烏斯大主教(1993年當選)。 (四)美洲的俄羅斯正教希臘天主教會,也被稱為The Metropolia它在一九七0年成為「美洲正教會」(美國正教會[OCA],會員總數為一百萬)。現在的領導者是都主教迪奥多西(1977年當選)。 這種分離是怎樣出现的?莫斯科宗主教吉洪在一九二0年十一月二十日發佈一項命令,向不能同宗主教區維持正式關係的俄羅斯教會主教授權,准予他們建立自己的臨時性獨立組織。被流放的俄羅斯主教在白軍潰敗以後決定執行這項命令,而吉洪是否想要在俄羅斯疆域以外執行這項政策卻是個問題。第一次會議於一九二0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在塞爾維亞宗主教迪米特里捷(Dimitrije)的支持下,第二次會議於一九二一年在南斯拉夫的斯雷姆斯基卡爾洛夫奇(Sremski-Karlovci-[Karlovtsy])召開。一個管理俄羅斯流放正教徒的臨時組織建立起來,它位於主教會議之下,主教會議每年在卡爾洛夫茲召開。卡爾洛夫茲會議的首位領導者是曾任基輔都主教的安東尼( Antony[Khrapovitsky],1863-1936),在當時的俄羅斯高級神職人員中,他是最勇敢和最有原創性的神學家之一。一九二一年的卡爾洛夫茲會議做出一些決定,還通過一項違背許多參會者意願的提議恢復俄羅斯的羅曼諾夫王朝。 卡爾洛夫茲主教們強烈的反共產主義態度使吉洪處於一個微妙的境地。他於一九二二年下令解散會議,但主教們在實質上以相同的方式重新召開會議。卡爾洛夫茲主教完全拒絕宗主教權的「監護人」塞吉烏斯都主教一九二七年的聲明。而塞吉烏斯一方則在一九二八年宣佈卡爾洛夫茲會議的一切規定都是無效和無用的。會議總部在二戰後移到慕尼黑。自一九四九年以後就移到紐約· ROCOR於一九九0年將其工作擴展到前蘇聯,在那祝聖兩位主教,在莫斯科、聖彼得堡和各地建立教區; ROCOR的俄羅斯分部被稱為「自由俄羅斯正教會」。這一舉動顯然導致 ROCOR和莫斯科宗主教區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張。 ROCOR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早期以來逐漸被孤立,儘管它仍然同塞爾維亞教會維持着聯繫。這種分離狀態在很大程度上由於 ROCOR自己的選擇:領導者強烈地感受到,其他正教會由於參與普世運動而危及了真正的信仰。無論出於甚麼原因, ROCOR的孤立必定是很大的遺憾。它忠誠地保存了正教俄羅斯的禁慾丶修道和禮儀傳統,這一傳統靈性是西方正教徒極其需要的。 所有被流放的俄羅斯主教起初試圖同卡爾洛夫茲會議合作,但是分裂在一九二六年以後出現,這導致上面提到的第三個和第四個組織建立了。巴黎管轄區源於巴黎的俄羅斯主教伊弗洛基都主教(1864-1946),吉洪宗主教已經任命伊弗洛基為他在西歐的主教。伊弗洛基在一九二六至一九二七年同卡爾洛夫茲會議決裂,在一九三0年被宗主教權的監護人塞吉鳥斯否定,因為他代表蘇聯被壓迫的基督徒,參與倫敦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禱吿儀式。伊弗洛基在一九三一年向普世宗主教弗提烏斯二世求助,後者接納了他和他的教區,將之置於君士坦丁堡的管轄之下。伊弗洛基在一九四五年死前不久重返莫斯科管轄區,但是他的絕大部分信眾選擇繼續接受君士坦丁堡的管轄。儘管巴黎的俄羅斯大主教轄區在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一年間遇到很多困難,但至今仍然接受普世教權的管轄。 第四個組織是北美 Metropoliao·美洲的俄羅斯人在革命後的處境同其他地方的因俄國革命造成的移民有點不同,因為在俄羅斯以外的國家中,唯有這裏在一九一七年以前就有常設的,帶有居住主教的俄羅斯主教教區。紐約的都主教普拉(Platon,1866-1934)同伊弗洛基一样,在一九二六年脱離了卡爾洛夫茲會議;一九二四年,他就已經斷絕了同莫斯科宗主教區的聯繫,因此在一九二六年以後,美國的俄羅斯人實際上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組織。在一九三五至一九四六年間, Metropolia維持同卡爾洛夫兹會議的聯繫,但是在一九四六年的克利夫蘭(Cleveland)會議上,大多數代表投票重新歸屬莫斯科宗主教區管轄,條件是莫斯科允許他們維持「現在這樣的完全自治」。宗主教區在那時不能同意這點。但是俄羅斯教會在一九七0年不僅允許Metropolia自治,而且允許Metropolia獨立。這個「獨立的美國正教會」 (OCA)已經得到保加利亞、格魯吉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教會的承認,但是還未得到君士坦丁堡或任何其他正教會的承認。普世宗主教區認為它同其他正教會協商行動,自己有權在美國建立獨立教會。儘管爭端尚未解決,但OCA繼續同其餘的正教會維持充分的聯絡。 二、西方的正教 我們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簡要地概覽西歐、北美和(更簡要地概覽)澳大利亞的正教。巴黎是西歐的主要知識和靈性中心。一九二五年在這裏建立了著名的聖塞吉烏斯神學研究院(受俄羅斯人的巴黎管轄區管轄) ,它發揮了連接正教徒和非正教徒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內戰時期,研究院的教授中湧現出一批特別傑出的學者。聖塞吉烏斯神學研究院以前的在職者中包括曾擔任第一任院長的主神父布爾加科夫(Sergius Bulgakov, 1871—1944) ;任第二任院長的主教卡西安(Cassian, 1892-1965) ;卡塔舍夫(Anton Kartashev, 1875- 1960) ;費多托夫(George P, Fedoto, 1886—1951);伊多科莫夫(Paul Evdokimov, 1901—1970) 。現有教授安德羅尼科夫( Constantin Andronikoff) 、鲍瑞斯科伊神父(Boris Bobrinskoy)和法國正教作家克莱蒙特(Olivier Clement)...

February 7, 2025 · ephrem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