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历史第二季,拉丁传统第八课 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与恩典——与佩拉纠之争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拉丁传统第八课:奥古斯丁与佩拉纠之争,讲稿由阿甲整理。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与恩典》,教会历史第二季之拉丁传统第八课(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9月19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阿甲谈东方教会,以及网盘下载「请进入Ajia文件夹」。 拉丁教父 奥古斯丁与佩拉纠之争,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与恩典 今天是9月19日,北京时间晚上8点。我们现在进行的是“光从东方来”系列讲座。“光从东方来”是以学术讲座来介绍东方教会的传统。本平台是公益性质,因此平台之下的所有讲座都是免费的。本平台能够提供给大家的内容,是关于东方教会的传统。我们希望,如果上帝允许,未来能涵盖关于东正教、叙利亚教会、亚美尼亚教会等东方教会的历史、神学、礼仪各方面的内容。 首先有一个最基础的介绍。这便是我们现在要提供的一个系列讲座的内容之一。关于教会历史,我已讲过东正教的历史。该讲座主要参考西方维尔主教的著作,是一个比较概览性的介绍。今天的讲座是我个人组织的一个课程。第一季已经讲完,今天是第二季。第二季已经讲完了希腊教父的希腊传统部分,内容大约涵盖三世纪到五世纪。今天我们要讲的是…… 今天是关于拉丁教父传统中奥古斯丁的第八次课,同时也是我们最后一次讲授奥古斯丁。在拉丁传统中,奥古斯丁是一位特殊的人物。此前我们已讨论过数位教父,而今天的内容或许是其中最富争议性的一节。与大家可能已经购得的中文翻译著作不同,我们在此将从东方教会(如东正教或叙利亚教会)的视角,来审视奥古斯丁与佩拉丘之间的争论究竟如何。 由于时间有限,我将不再复述奥古斯丁的生平,我们主要侧重于奥古斯丁与佩拉丘之争的大致历史过程。当然,国内出版的一些书籍,例如《恩典与自由意志》,其序言中已有很好的介绍,因此这并非我需要详细讲解的内容。我们要讲解的,是深入探讨近二十年来的相关研究,并与研究这些一手材料的学者们一同探讨。我能够提供的是一个东正教或东方教会的视角,以审视恩典与自由意志的问题。关于其生平,我已在第五讲和第六讲中讲述过。 此处我们不再复述,仅简要讲解他与佩拉丘是如何引发这场冲突的。佩拉丘是当时一位非常有声望的神职人员,其后,他的观点在迦太基引发了争议。其具体观点大致是:人可以靠着自己的努力获得救恩。这一观点当然受到了奥古斯丁的竭力反驳。由于他的这种观点在教会内传播并造成了混乱,奥古斯丁于是便开始写作。这场争论从公元411年左右开始,至430年结束,大约持续了二十年之久。这对于西方教会来说,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 但我们需要知道,此事对于东正教或叙利亚教会而言,影响甚微。它对西方教会影响深远,但对东正教、叙利亚教会以及其他所有东方教会,其影响其实都没有那么深远。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由于其观点与争论陷入胶着,因此在411年,他们便将非洲地区如迦太基等著名城市的主教们(因其属于罗马教皇的辖区)的情况呈报给当时的教皇。随后的418年,迦太基会议也正式谴责佩拉纠主义为异端教导。 431年,以弗所公会议重申了这项谴责。当时奥古斯丁论战的对手,其实不只是佩拉纠派。他早期的对手是摩尼教,因为他本人是从摩尼教徒转宗成为基督徒的。在他转宗为基督徒后,便可见其对摩尼教的驳斥。此后是多拉图派——当然我们今天不会细讲,其争论主要关乎教会论。再然后是佩拉纠派,其争论关乎自由意志和恩典。那么,在此我重申个人的观点。 我们整个新教的传统,即宗教改革后的传统,其实是在奥古斯丁和佩拉纠的争论中产生的一种基督教传统。并且,从东方教会的视角来看,这其实是一种相对极端的倾向,因为它采纳了奥古斯丁在与佩拉纠论战时的一些极端教导和倾向,所以造成了我们现今新教传统的这个现状。 关于恩典和自由意志的问题,在东方教会早期的灵修传统中,其实很好地被基督教的灵修传统所中和了。关于这一点,当我们在拉丁传统中讲到卡西安时,会有详细的介绍,即卡西安是如何看待恩典与自由意志之关系的。然而,这个争论在西方一直存在,并最终导致了宗教改革时期的现象。 我们继续来看一下奥古斯丁之前的一些背景。在他之前有几位先驱,例如居普良、奥利金以及鲁菲努斯。这些人关于相关方面的论述,并未直接涉及自由意志与恩典的关系。首先,居普良曾论及婴儿洗礼的问题。他持有一个观点,认为婴儿受洗并非为了赦免他们自身的罪,而是为了赦免亚当的罪。也就是说,居普良倾向于认为,每一个出生的婴孩都继承了原罪。 都在某种意义上继承了亚当的罪,这便是非常重要且有名的原罪论。奥利金主义认为,肉体之所以必死,是因为灵魂先存的罪,这也是奥古斯丁之前当时的一种教导。奥利金认为灵魂是比肉体先存在的。至于Rufinus,他在当时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中或许不那么出名,但他翻译了大量著作,例如奥利金的作品,是一位非常早期的翻译家。 他是一位将希腊教父著作翻译成拉丁文的学者型人物。因此,他采用了一种不同的进路,因为他在翻译过程中对希腊教父的倾向有所了解。他采用了Sophilus和艾瑞纽的观点,即认为亚当和夏娃被创造时是孩子,状态是洁白无瑕、天真无邪的,只不过尚未达到完全的境界。这一观点的后期代表人物之一便是Diodorus。 另一位是克里索斯托(Chrysostom),我们翻译为金口约翰。在他一篇关于人被造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基本观点,即每一个婴孩的出生,都相当于亚当被造的过程。婴孩之所以有心跳和气息,就像当初上帝用尘土造人,并将生命的气息吹入其中。这股气息,就如同当初上帝创造亚当时所赐予的一样。 在母腹的胚胎之中,并赋予其生命的气息,这便是金口约翰所持守的一种观念。当然,这一观点也明确地构成了对奥利金的反驳,其核心概念在于,肉体与灵魂是在同一时间被创造的。此外,还存在另一种观点,主张人的肉体死亡源于其天然属性。换言之,肉体的消亡是一种必然会发生的过程。此观念亦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来自于希腊教父的思想。由此可见,Raphaelus在此方面的论述,与希腊教父们的教导是非常契合的。 Raphaelus有一位名叫Kinesios的门徒,他可能在希腊教父们的一些教导上走得更远。这位Kinesios同时也是佩拉纠的门徒,稍后我们将看到他们的教导中出现了哪些错误。这便是他们的前期背景。而真正引发这场争论的便是Kinesios和佩拉纠这两个人物。Kinesios作为佩拉纠的弟子,最初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婴儿受洗并非为了赦罪。 也就是说,他们不认为婴儿有任何原罪。或者如普莲娜所言,他主张婴儿受洗是为了赦免亚当的罪。由此可见,这并非为了赦免他们自身的罪,因为他们自己尚未也无能力犯罪。那么所赦免的罪是什么呢?是亚当的罪。这是一种观点。因此,他们认为婴儿受洗并非为了赦罪,而是为了进入神的国度以及在基督里成圣。然而,这种观点在公元418年的迦太基会议上遭到谴责,其后在公元431年的以弗所会议上又被进一步谴责。 公元431年的会议也进一步谴责了此种观点。佩拉纠的观点是:人被造时即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因此能够选择善恶、避免犯罪并维持天然的公义。这是佩拉纠一个非常重要的论证,而这一点也正是现代教会所一再谴责的,即认为人自身没有能力行善。他尤其反对《忏悔录》中的一段话,他说: “给我你所命令的,命令你所愿意的。”在佩拉纠看来,这仿佛是说人就像一个提线木偶,没有自主的能动性。因此,佩拉纠对《忏悔录》持相对批评的态度,尽管当时《忏悔录》已非常流行。然而,《忏悔录》中记述的经历对奥古斯丁却造成了极深的影响。反观奥古斯丁和马丁·路德的经历,他们生命中都有着强烈的个人体验,并由此构建了各自的神学传统,这亦是其思想的一个特点。 这也就呈现出这样一个特点,因此奥古斯丁便开始与佩纳诸论战。最终,奥古斯丁无疑赢得了论战。但是,他的胜利究竟是完胜还是险胜,这一点我们稍后就能看到。奥古斯丁在与佩纳诸论战中的观点,实际上并未被天主教会完全采纳。反而是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更为彻底地采纳了奥古斯丁的观点。当然,这已是后话。 由于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我主要参考的是二手材料。其中一本较新的材料,是这本由荒阿力克山加所著、于2014年出版的书。书中探讨了奥古斯丁关于自由意志教导的转变,他确实经历了一个转变:在早期,为了摆脱摩尼教的宿命论和意志捆绑论,他强调自由意志的作用和责任性;但后来,为了反对佩拉纠主义,他转而强调神恩。 在原罪和捆绑意志的教导下,必要性进一步限制了自由意志的作用,最终导致了预定论的产生。为本书做背景介绍的特斯拉是一位学者,我采用的便是其观点。这位学者认为,奥古斯丁关于自由意志和恩典的教导是有转变的:起初在他摆脱摩尼教时,他承认自由意志中积极主动的部分,认为我们不像摩尼教那样是宿命的。 但是到了与佩拉纠论战的时候,他开始倾向于认为,由于原罪和意志被捆绑的原因,我们的自由意志受限了。我们似乎只能犯罪,做什么都不能讨神欢喜了,这样的观点便出现了。那么当奥古斯丁谈论此事时,他特别参考了(我在此也再次参考)一位学者在2015年的一个观点,他说: 婴儿可以因父母的意愿而受洗得救,与此类似,他们也因父母怀孕的行为而承受了亚当的罪。根据这位学者的阐述,奥古斯丁承认婴儿是通过父母交合的行为来承受亚当之罪的。他认为,父母间的这种交合是由激情所产生,因此是不好的、污秽的。 这个行为本身便将亚当的罪传递到婴儿当中。尽管婴儿一出生时,尚不知分辨左右,也没有能力犯罪,但这种观点仍然认为该婴儿有罪。而这个罪,便是由于此原因所承受的。至于这种教导在东正教中是否存在,我并不认为此观点在东正教中是主流,或者说其论述会如此详细,即婴儿有原罪是源于父母的交合。 并继承了亚当所犯的罪行。这种观点,我在东正教教会的教父当中是没有看到过,也没有听说过,这是一种非常细致的解读。那么,东正教有没有关于原罪的概念呢?是有的。其原罪的概念更多是指,亚当犯罪以后,他承担了这种罪的后果。那么,罪的后果是什么呢?即人是必死的,肉体是会朽坏的,他的意志会软弱,肉欲也会比较冲动。 这就像一个人进入了生病的状态一样。我更倾向于认为,这就是东正教所说的原罪。如果说东正教有原罪的教义,那也不是指直接继承了亚当的罪。例如,我读到过尼赛的格列高列关于婴儿夭折的论述,他最终的观点是,那些夭折的婴儿,是因为当时古代技术落后、医术不发达,所以很多婴儿出生后没过几个月就夭折了。这也是为什么教会在传统上要等婴儿出生四十天以后。 奉献礼或洗礼之所以在四十天后才于教堂进行,是因为在此之前,婴儿处于非常软弱的状态,有些婴儿会因各种原因而夭折。因此,当时教会的一些教父们便开始撰文,探讨婴儿为何夭折以及上帝的旨意为何。信徒们会与这些神职人员谈论他们的情况。尼撒的格列高利在论及婴儿夭折这一问题时,试图去安慰他们。他的观点是,婴儿没有带着罪,离世时会回到上帝的怀抱。 所以,有的婴儿可能是来不及受洗的。因此,这可以视为尼撒的格里高利关于婴儿夭折的一种解释。那么,第二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关于原则的概念,它来自于奥古斯丁对“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罪因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这句话的理解。所以他在这里面所讨论的,就是这个罪。 我不知道他们拉丁文的翻译是什么样的。这个“罪”是一个阴性的词。在这里,它意为“死”,并且此处有一个借词。奥古斯丁关于原罪的观点,就是所有的人都继承了亚当所犯的罪行。我认为最主要的一节经文是来自于罗马书五章十二节,即“罪因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 因为众人都犯了罪,他便将这个词与罪等同起来。这个词可以翻译为“on which”,即“在此之上”。因为在此之上,所有人都犯了罪,都有罪行。但是,如果阅读希腊原文,就会发现这个介词完全可以指向死,而不是罪,其意思就是在死亡当中。 “众人都有了罪”可以这样翻译,但在我们的和合本中是“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由此可见,和合本在翻译时,其实是参照了奥古斯丁关于这段经文的解释。按照他的解释,因此死亡就临到了众人,并且在这死亡里面,所有人都犯了罪。但奥古斯丁认为,众人犯罪是在亚当所犯的那个罪当中。 因为罪是从一人而来,在亚当所犯的罪之上,所有人都因此犯了罪。所以这就构成了奥古斯丁关于原罪的一种解释。然而,我认为这种解释在我所读的希腊教父文献里面是没有出现过的。我并不认为他们关于自由意志和恩典的教导,跟奥古斯丁的观点是如出一辙的,情况并非如此。关于这一点,我个人是比较肯定的。至少,若有学者对此提出反对,也可以商榷。 刚才所引用的,便是某位学者关于原罪的观点。当我们探讨自由意志与恩典时,会发现其与诸多因素相关,例如婴儿洗礼与原罪等议题便是交织在一起的。对此存在几种观点,首先,奥古斯丁的观点如下:亚当与夏娃所犯的罪,被称为“Primal sin”,这即是亚当最初所犯的主要罪行;而所有人因是亚当的后裔。 奥古斯丁建立了一套关于原罪的系统理论。当亚当与夏娃最初犯罪时,他们所犯的罪便通过男女的交合传递下来。因此,所有人自出生起就都带有原罪。在英文中,这个概念被称为“inherited sin”,即所有人都继承了罪。那么是继承谁的罪呢?是继承亚当的原罪。这其中还包括“common guilty and the constitutional”、“for dissolved desire”以及其他一些欲望的扭曲。 此外还包括无知。还有一种罪是其后果,即死亡。接着探讨原罪和罪的后果是如何代代相传的。在该学者的分析中,他区分了三种罪:第一种是罪,第二种是罪的后果,第三种是罪的惩罚。原罪是指罪的惩罚,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原罪。 都获得了这个罪的惩罚。我们再看最后一个解释:两种生命在亚当里,这种生命有着柏拉图“灵魂先存”的意味。在亚当里具体的存在,并不暗示灵魂的起源,因为它解释了众人如何在亚当中存在并活动。这也是奥古斯丁关于灵魂起源论述的另一个观点。奥古斯丁基本上赞成灵魂和肉体是由上帝创造的,但是他又有所犹豫,因为如果持守…… 按照这种观点,其原罪论便比较难以融入。原因在于,如果一个婴儿的肉体与灵魂皆为上帝所赐,尤其是他的灵魂,那么上帝所赐予的理应是良善的,其所造的灵魂也应是良善且无罪的。那么,要如何将原罪置入上帝所造的灵魂之中呢?因此,我并不认为奥古斯丁…… 在《论灵魂的起源》中,对此有非常详细的论述。这是关于其原罪论的观点。总结而言,他认为所有人都犯了罪,且继承了亚当的罪。这种被继承的罪(inherited sin),在当前西方教会的传统里,意指人有原罪是因所有婴孩都继承了亚当的罪。然而,在东方教会(东正教)中,对此的解释不尽相同,其解释可能更侧重于所有人都继承了亚当犯罪的后果。 其后果是,人有犯罪的倾向,也更容易受到魔鬼撒旦的蛊惑,这一点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若说人完全继承了亚当的原罪,那么我便无法解释,为何在《论夭折的婴儿》中,尼撒的格列高利赞成他们可以去天国。最令人费解的结局是,他们生来就背负着千万年的罪,自己却不知为何,最终竟是幸福的。 另一位影响者是Ruth。其原因是为了’Santa’。其实,人悠长的生命就是一种助跑,而这正是因为他们有原罪。这是奥古斯丁的观点,也是某位学者对该观点的解释。第二点,亚当违背了上帝。 这使全人类在神面前都犯了罪。即使是那些从未有机会凭自己意愿或行动的人,也继承了罪。因此,原罪可以等同于这种继承而来的罪。罪不仅是效法,因为他也引用《诗篇》五十一篇,指出原罪是通过性交传递的。这种“原罪通过性交传递”的观点,可能是奥古斯丁一种较为独特的解释,此前从未有人如此解释过原罪的传递方式。在我所接触的东方教父中,也从未有过这样的解释。 从中可以看出几点。奥古斯丁为反对佩拉纠主义,强调人继承了亚当的罪。这罪是通过男女交合,即性交,传递给婴孩儿的。这一点是清晰的,或者说,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听到的西方教会原罪论的标准说法。此外,当我们探讨原罪论时,也会涉及灵魂起源论。关于灵魂的起源也有几种说法。在早期,例如特土良就相信灵魂遗传说。他认为灵魂是物质的,通过父母的精子与卵子传递给下一代。这种观念在中国人中也存在。 很多中国人认为我们是永生的,其原因在于我们的生命会传递给下一代。这种观点认为,生命的产生不只是精子和卵子,即肉体基因的一部分传递给下一代,也包含灵魂的一部分随之传递。这有些类似于特土良的“灵魂遗传说”,该学说主张儿女的灵魂是透过父母的灵魂传递出来的。不过,这个学说后来在基督教中被官方所否定,称其不符合基督教教义。 关于灵魂的起源,它并非由父母传递而来,因此不是遗传的,而是被创造的。从我们所了解的东正教,即东方教会的主流观点来看,创造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例如,学者奥古斯丁并未完全接受创造说,他无法接受“父母性交只产生身体,灵魂应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因为这不符合他的原罪说。因此,奥古斯丁关于灵魂起源的理论,并不像东方教会(如金口约翰与大圣巴西尔在《传绘规》中所提到的)那样明确。 人人都继承了道种,拥有行善的潜能,而这都是神所赋予的。此观点与金口约翰的看法基本一致,即上帝起初向亚当吹气的动作,如今仍在持续发生。人的灵魂既然是上帝创造的,那么婴儿如何继承原罪便成了一个巨大的疑问。然而,奥古斯丁为了建立其原罪论,并未完全接受创造说。因此,原罪论是奥古斯丁的经典观点之一,其主张罪是通过种子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 在此,我们可以探讨关于灵魂遗传说的几个观点。首先,关于灵魂的起源,奥利金的观点是灵魂先存,此观点后被定为异端。其次是特土良的观点,认为灵魂通过父母的肉身遗传,这也被教会定为异端而不被接受。后来,东方教会(即希腊教会与叙利亚教会)较为流行的官方观点是灵魂神创说,这也是主流观点,天主教会亦然。然而,奥古斯丁似乎两种观点都无法接受,因为他相信原罪说,而灵魂神创的说法与人有原罪的教义是相互冲突的。 因此,这就很难被中和,从而造成了现在的这种现象。接下来,我们简单看一下奥古斯丁之后的一些重要会议。公元415年,狄奥斯波利斯(Diospolis)会议宣布佩拉纠派的观点为正统;然而在公元418年,迦太基会议则谴责了其观点。同年,奥古斯丁就此致信西克斯图(Sixtus),即著名的第194封书信。 当时,叙利亚教会一位非常有名的导师Celdoce,反对奥古斯丁关于原罪论的说法。为此,奥古斯丁在426至427年间,进一步撰写书信和专门的著作,如《论恩典与自由意志》与《论劝谏与恩典》,来为他的原罪论进行辩护。之后在428年至429年,奥古斯丁又进一步撰写了关于预定论的著作。 关于圣人的预定论,这一理论是在奥古斯丁晚年时才最终被完整阐述的。那么,东正教是否相信预定论呢?基本上,东正教对此说法的态度要视乎具体的解释。例如,唐绝神父便认为预定论是异端的教导。但是,如果阅读一些希腊教父的著作,比如七、八世纪的大马士革的约翰,会发现他也接受预定论。然而,他所说的并非指一个人被预定得救或不得救,以及其自由意志是否参与其中,他的基本观点是预定源于上帝对万事的预知。 所以他预定了,但他并不强迫人,否则这就成了宿命论。因此,预定论在东正教中或许从来都不是一个流行的教导。因为如果说人已被预定,那你就不需要努力了。既然你知道自己已被预定,努力还有何用呢?你便没有必要努力了。所以,这与他们的灵修传统是相冲突的。谈及灵修,若不努力,又何谈修行呢?如果你说自己已经得救,那我为何还需要灵修?难道我不需要努力、不需要操练、不需要遵守基督徒的诫命吗?难道我就这样得救了吗? 因此,预定论对于东正教(或说东方教会)的灵修传统而言,是不被看好的。换言之,东方教会的灵修传统或东方的希腊教父们,绝对不会将预定论强调到奥古斯丁那样的地步,这是肯定的。当然,我没有读过他的著作,但是从一些现代教会的教导中就可以看出来。公元430年奥古斯丁去世,此后,卡西安开始写作他的《会谈录》。那么,为何要提及卡西安的《会谈录》呢?因为我们之后就可以看到卡西安关于自由意志观点的教导。卡西安在《会谈录》里关于自由意志观点的教导,可以说算是为东方教会关于此议题的教导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也就是说,他认为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你不能重此轻彼,两者都不能舍弃。但这与奥古斯丁和佩拉纠的论战情况有所不同。 佩拉鸠斯越来越倾向于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则越来越强调恩典,由此便产生了两个极端。之后可以看到,例如在公元431年,有一些关于自由意志与恩典的比较重要的著作被罗列出来,在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到波波尼尤等人的观点。之后,在公元520年,又有一位教皇针对这些观点撰写了书信。可见,自由意志与恩典的问题在西方一直受到持续探讨,例如在公元850年(即九世纪)。然而,在东方教会,关于此问题的探讨则非常少见,几乎未曾出现过。 此外,还有像作者卡达·沙克·欧贝斯关于预定论、上帝的预定与自由意志,以及神圣预定等议题的论述,并为此召开了各种会议。首先,佩拉鸠与奥古斯丁之间的论战,在他们去世后依然持续存在,甚至延续至宗教改革时期。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从未得到过真正的解决。在西方教会中情况就是如此。或者说,在天主教内部,这个问题就如同一颗埋下的定时炸弹,一直有人在争论其立场究竟孰是孰非,尽管天主教会竭力保持一个中立的立场。 所以我们再来看看他们的后续发展与著作。关于奥古斯丁的著作,在此就不细说了。例如卡西安的《会谈录》第十三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献,它基本上代表了东方教会关于自由意志与恩典的观念。但是,《会谈录》第十三篇没有谈到灵魂起源、原罪、婴儿受洗等这些比较关键的问题。因为自由意志与这些问题纠葛在一起,所以这些议题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部分,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论证,这个论证是什么呢?...

September 19, 2025 · ephremyuan

教会历史第二季,拉丁传统第七课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导读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拉丁传统第七课: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导读,讲稿由阿甲整理。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导读》,教会历史第二季之拉丁传统第七课(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9月05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阿甲谈东方教会,以及网盘下载「请进入Ajia文件夹」。 拉丁教父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导读 写作背景 公元410年8月24日,哥特人(Goths)在国王Alaric带领下攻入罗马城,洗劫三天,并放火烧了城中部分地区。 公元413年,应罗马将军Marcellinus之邀,奥古斯丁开始写作《上帝之城》,与427年完成 今天我们讲解关于《上帝之城》的著作,主要介绍奥古斯丁写作此书的历史背景因素是怎样的,以及该书的结构如何、为何要写这本著作。因为在此之前,关于奥古斯丁的生平,我在讲解《忏悔录》与《三位一体论》时已经讲过不少,所以本次讲座不会再将其生平复述一遍。我们最着重讲解的,就是关于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的历史背景。其历史背景,我将在这里为大家详细介绍。谈及历史背景,许多著作的写作,并非作者闲来无事便写成一本书。 许多学者一致认为,《上帝之城》的直接动因是公元410年8月24日,哥特人在国王阿拉里克的率领下攻入罗马城。他们在城内洗劫三日,并放火焚烧了部分地区。这一事件在帝国上下引起了强烈震动。奥古斯丁的晚年正值罗马帝国末期,当时许多异教徒大肆攻击基督教。由于哥特人并非基督徒,而罗马帝国已信奉基督教,因此许多罗马民众认为,是罗马人背叛了祖先的神明并改信基督教才招致此祸。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奥古斯丁产生了撰写《上帝之城》的打算。他在其序言中写道:“我对上帝之家的向往由此被点燃,并推动着我去捍卫上帝之城,反对其攻击者的指责和歪曲。”如前所述,在奥古斯丁之前,从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统一帝国,到公元410年的七十余年间,罗马帝国持续推行,将基督教变成了国教。尤其是在十年后,当君士坦丁的孩子治理罗马帝国时,就基本上将基督教当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因此,很多人认为罗马帝国是不会陨落的,因为他们认为罗马帝国,尤其是罗马城,是上帝之城,是一个受到上帝祝福和保佑的国家,它怎么可能会陨落呢?然而,在410年发生的这件事,却给当时罗马帝国的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社会公共事件。因此,对罗马帝国的民众而言,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事件。因为在历史上,许多历史事件是由战争或流血引发的危机。这场危机也导致整个罗马民众都在反省:我们这个罗马帝国信奉基督教,是上帝之城,为什么还会遭受这样的劫难?由于异族的侵略,罗马帝国当时就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在经历那次罗马城的劫难之后,他在一次布道中伤感地说:“我告诉你们兄弟们,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都碎了。是的,我的心碎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奥古斯丁的基督教信仰,他表示自己的信仰没有动摇。虽然当时的罗马帝国正急剧衰落,大公教会的势力却在迅速膨胀。公元391年时,罗马元老院中已有六十多位成员皈依了基督教,绝大多数行省的中产阶级也已成为基督徒。也就是说,从君士坦丁324年开始到410年之前,罗马帝国其实已经历了一个重大的转向基督教的过程。可以说,在君士坦丁皈依并推广基督教之前,罗马帝国便已有很多普通民众成为了基督徒。 关于基督教的兴起,当君士坦丁公开赞助基督教时,他作为皇帝,就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表率作用。基本上,当时罗马帝国所有的皇室贵族,都逐渐地皈依了基督教。因此在公元四世纪后期,教会开始了传福音的运动,进一步地把基督教的福音扩散到整个罗马帝国地区。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就相当于美国刚建国的时候,可能95%以上都已经是基督徒了。整个罗马帝国也逐渐地基督化了。在这70年的过程当中,时间当然不是很长,但它确实发展了。但是,如果你看到使徒保罗他们在罗马帝国传福音的果效,就会发现罗马帝国前后也经历了三百多年,由于受到政治赞助,其传播速度变得更快。所以,当时许多人以帝国为“上帝之城”的印象破碎了。因为他们认为罗马城可以被攻克,基督教信仰也可能受到挑战,希望随之破灭。但奥古斯丁却坚定地站在大公教会的立场上,并开始逐渐反省:为何一个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大帝国,最终会面临可能陨落的迹象。 我相信奥古斯丁已经看到了罗马帝国晚期的景象,尤其是西罗马帝国的晚期。所以,由于民众中存在的这种情绪、质疑或者困惑,在413年,他便响应罗马将军马克利鲁斯的请求,开始写作《上帝之城》这本书。他说,我们所说的天国,不在罗马帝国,也不是今生。罗马帝国是有可能陨落的。古往今来,已有多少伟大的帝国都陨落了。地上没有一个真正的王权可以遵从,否则主耶稣就不会被钉在十字架上了。因此,他开始阐述“上帝之城”的概念,更新了人们对此的观念。到公元427年,奥古斯丁历时十四年,终于完成了这部旷世之作。在此期间,他一边写作《上帝之城》,同时也完成了与佩拉纠关于自由意志与恩典之争的论战。这便是其创作的大致过程。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简短的影片来感受一下。 我们来看看这个。这是一部英文影片,内容是关于公元410年罗马帝国被攻克的情况,可以算是一部纪录片,但也加入了一些电影的情节。 当时罗马帝国周边的游牧部落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可能没有自己的文字和传统,也未形成像罗马帝国那样系统性的世界观与信仰文化。然而,这些外邦人在罗马帝国内学习了其诸多技巧,包括战斗技巧。因此,阿勒瑞克必须成为领导者,带领其部队投入战斗,以此才能继续获得金钱与报酬。他真正想要的,是找到一个自由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保护住自己的民族,并且不需要在罗马帝国下服务。他作为一个外族的哥特人,在罗马帝国服务,但当时罗马帝国侵蚀了他们哥特人的土地。由于罗马帝国很强大,他们必须俯首称臣。但是他自己本身作为一个哥特人,他想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的民族获得一定的独立性,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其他方面。他认为他们应该获得应有的地位,也就是说,我们对于该氏族的一些特征和说法有所了解。因此,在故事中我们还是能看到,他其实也代表了我们在欧洲历史中的一部分。阿勒里克表示他会离开城市,并与罗马展开直接商议。他向罗马索要即将沦为奴隶的平民作为人质。这些人质并非奴隶,他们其实是三百名最精锐的士兵,但这些士兵在城中发生冲突,杀人抢夺。他们打开城门,让等候的奴隶进入。这里就提到了哥特人的策略:在长期围攻不下之后,他们假装妥协,献上三百名奴隶,但这三百名奴隶实则是他们作战优良的战士。他们进入罗马城后便开始屠杀,继而打开了城门。在某种程度上,阿拉里克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他真正想要的,是为他的人民谋得一席之地,他希望为他的人民找到一个安身之处。为此,哥特人阿拉里克发动了长期的围攻,这被视为他为哥特民族争取到的永久解放。然而,阿拉里克并未能长久地享受他的成功,在民族迁徙的战争之后,他便去世了。他的人民曾在一场大战中伤亡惨重,但最终,他的继任者们率领着追随者,在四十年后,于如今的法国南部建立了哥特王国的中心。 战争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历史记录中比较着重的一个环节,尤其是一些关于政变与战争的历史记录。这就像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开始屠杀以色列的一个城镇,该事件导致以色列开始要彻底消灭哈马斯。当然,以色列是一个小地方,但帝国是一个大地方,而这类事件在中国其实也时常发生。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始终处在一种胶着的状态。虽然我们可能不愿意承认,但历史上确实有几个朝代基本上是被外族所统治的,例如元代与清朝便是明显的例子。只不过在文化上,他们已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这便是他写作《上帝之城》的大致背景。他写了14年之久,因此我们将其结构大致划分一下,此处参考了某一版本序言的内容。 结构 共22卷 1-10:驳斥异教徒对基督教的责难,认为罗马毁灭乃咎由自取,与基督教无关 11-22:基督教政治历史观 11-14:人类社会起源,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15-18:人类历史发展过程 19-22:人类历史的结局 奥古斯丁在他的著作《上帝之城》当中,完整地运用其社会政治视角,对人类历史的整体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并向读者做了展现。事实上,许多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理念与思想,都受到了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这部作品比较深远的影响。 校勘本以及译本 拉丁文校勘本::本笃修道会版( Benedictina , Paris , 1679-1700); 米涅(]. P. Migne) 编《拉丁教父文集} (Patrologiae Cursus Completus: Series Latina , Paris , 184464 , vols , 32-47) 。维也纳学院编《教父文集} (Corpus sctorum ecclesiasticorum latinorum , Academy of Vienna ed. , 78 vols. , Latin text only , 1866f) 校勘本与译本 中译本:奥古斯丁. 《上帝之城》 王晓朝【译】....

September 5, 2025 · ephremyuan

教会历史第二季,拉丁传统第六课 奥古斯丁《三位一体》导读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拉丁传统第六课: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导读,讲稿由阿甲整理。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导读》,教会历史第二季之拉丁传统第六课(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7月11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阿甲谈东方教会,以及网盘下载「请进入Ajia文件夹」。 拉丁教父 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导读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晚上好。今天是北京时间7月11日晚上8点,我们将讨论奥古斯丁的第二堂讲座——《论三位一体》。这是一部奥古斯丁非常著名的著作。在开始之前,我想先简要回顾一下我在上次课程中已经介绍过的奥古斯丁的基本生平和主要著作。通过这次课程,我发现我更擅长从东方教会的角度来解读奥古斯丁的作品,即以希腊教父的视角来分析他的思想。希望我的这一系列关于奥古斯丁讲座能够为中国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他的思想。《论三位一体》被认为是奥古斯丁最深刻的思想著作之一。我也愿意分享一下我个人对这部作品的一些看法。 奥古斯丁的三部著作《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以及《上帝之城》,在他翻译过来时最为著名。大约十几年前,我在国内购买了周伟池翻译的《论三位一体》。最初阅读时,我认为这是奥古斯丁最深刻的作品之一。然而,在读到大约一百页后,我感到困惑,因为书中涉及太多术语和观念。当我读到约一百五十至两百页时,逐渐理解了内容。最终,我的神学观点对上帝的认识有了很大转变。可以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奥古斯丁引领我接触了希腊教父的思想。最终,我在希腊教父那里停留下来,这是我的个人阅读体验。他的著作逻辑性强、思想深刻,并且有时会流露出对上帝的深切情感。在正式阅读他的著作之前,我们今天主要参考的是一个中译文版本,该版本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 我认为翻译还可以,但我会稍作结合。对于一些关键术语,我将参考校勘本和英译本进行讲解。今天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三位一体的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三位一体写作的历史背景;其次,探讨其写作态度及其与同一时期或更早时期的希腊教父如大圣巴西尔、神学家格列高利,尼撒格格列高利的不同之处。第二个话题是关于他对三位一体的看法,尤其是对子句的理解。今天我们将重点讨论这一点。第三个方面可能会涉及从心理学角度对三位一体的类比,特别是人论中的三位体。我们将会简要评论一下。至于英译本和校勘本的内容,上节课已经讲过,我会上传到网上供有兴趣的同学继续阅读。接下来请看下一页。 三位一体写作背景 非论战类作品:约400-420年,共15卷。416年发行前12卷 他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他基本上属于非论战类作品。也就是说,在撰写这部著作时,他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反驳对象,并且前后大约花费了20年时间。公元400年至420年间,他一直在撰写《论三位一体》这部著作。在416年前后,他又发布了前12卷。因此,他的前12卷是较早的作品;而从第13卷到第15卷则是后期的创作。在讲述他的背景时,我们还需要提及一个背景:奥古斯丁写作《论三位一体》时,他的前辈如希拉里已经写过相关著作,可以供他参考。安普罗修和德尔图良的著作他肯定也会参考。奥古斯丁是一个对神学非常感兴趣的人,他对《论三位一体》教义充满好奇。由于他没有能力像其他同时代的教父们那样流利地阅读希腊文。所以,他就打算自己写。这个我们马上就可以看到。 结构 二分法:1-7 解经;8-15 神人类比 三分法:1-4 解经;5-7 语言问题;8-15 神人类比 七分法:1 总论,2-4 解经,5-7 哲学语言理性,8 内在之人,9-11,12-14 三一神人类比,15 类比之不足 父——是 being 子——知识,understanding, logos 灵——Will 意志 and Love 爱 关于《论三位一体》的教义,其结构有二分法、三分法和七分法。二分法中,第一卷到第七卷是解经,第八卷到第十五卷是神人类比;三分法中,第一卷到第四卷是解经,第五卷到第七卷谈语言问题。关于语言问题和神的名称,以及第八至第十五卷的内容,主要是探讨神与人类之间的比较。七分法则更加细致地划分了这些内容。在此不再赘述。此外,类比也是其特点之一,但今天我们主要不是讨论类比。在希腊教父的作品中,这种类比几乎是看不到的。这是因为他们的论战背景与我们所熟知的不同。接下来,我们将直接从《三位一体》这部作品开始,看看作者写作这部作品的动机或原因是什么。 态度与灵性 默想主的律法(诗篇1:2),这是我关心的全部,若不是“昼夜”的话,至少是尽我所能的短暂光阴这么做,并且我将我的默想写下来,免得遗忘,我靠着上帝的慈悲,盼望他使我坚持我所确定的一切可靠真理。(1.1.5); 显然,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写作《忏悔录》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对许多内容实际上是对圣经的默想。对于圣经的默想,当时武加大译本尚未翻译完成。因此他可能参考了多个版本,包括拉丁文译本。当然,他肯定知道一些希腊文的单词。但是让他直接阅读希腊文,估计会比较困难。这本书里很多内容,尤其是关于第一到第七卷之间基本都与圣经相关部分的默想。他将对圣经进行默想的过程写了下来。我们很多人也可能阅读圣经,但未必会将其记录下来。然而,他有这个习惯,并且经常写下自己的感悟。由于他在这一领域非常有名,又是主教的作品。很多人期待他完成之后,立即出版了他这本书。这是他的一个特点。但奥古斯丁这样做并不代表他也鼓励当时的人也写作出一本书。实际上,因为他的主教身份,有人要求他把默想写下来。由于古代圣经手稿不足,不可能人手一本圣经,因此,平信徒觉得主教读圣经,默想写下来就好了。 在安普罗修主教的讲座中,他在讲道时拥有图书馆,主教们会参考不同版本的圣经。有好几个拉丁译本和希腊文稿。这些文献他们都会随时放在旁边。因此,在当时,能够默想圣经的人群主要是主教、修士和贵族群体,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读到圣经,他们只能通过礼仪听圣经的话。这与新教徒不同,现在出版书籍非常方便,可以人手一本圣经。 看不懂,可不读与谦逊的态度 若有读者说,这里说得不好,因为我不了解,那么这人是在批评我的说话方式,而不是我的信仰…没有人能在一切事上让所有人都听得足够地懂…「他」可以试着看自己能否懂得别人对同一主题、同一问题所说的话…「若是」就可以把我的书放一边去。「1.1.5」 若有人懂我所说的,但觉得我说的不对,只要他能够,就可以自由的提出他自己的意见,并且驳斥我的意见。若他做得既富有爱心又合乎真理,并且不辞劳苦地来通知我(假如我还在世),我这份活就算得到最为丰厚的回报,若他不能通知我,我极其盼望他能通知别人。 在这里,可以看到奥古斯丁在写作这本书时很清楚地知道,他不是写给自己看的,他知道会出版并且有很多人读他的著作。这显然不仅是一个闲情逸致之作。如今我阅读他的著作时,已不像以前那样喜欢了。并不是内容有什么不好,只是我发现其文风不再是我喜欢的类型了『当然,我曾经喜欢过』,我最终发现我喜欢的风格,就像金口约翰和神学家格雷高列,还有艾弗冷的诗歌,这是我最喜欢的。 奥古斯丁是何等伟大的神学家,其思想何其深邃,然而即便如此,他还是谦卑地这样说,何况我们呢?因此,这段话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安慰。这段话也暗示,在奥古斯丁撰写这些书籍的时候,有人曾对他提出批评,认为他的著作过于晦涩难懂。他们表示:“奥古斯丁先生,您的作品太深了,难以理解。”然而,面对这样的反馈,我们无法要求他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每个人写作都有自己的风格。因此,奥古斯丁无法反驳。他只能表示:如果别人在同一主题下发表观点,道理也是一样的。所以,你完全可以看别人的作品。毕竟我的书不会令所有人满意。因此,你可以看到他在一个比较谦逊的态度上所体现的另一点。特别是在论述圣三一的时候,他甚至要求读者。如果我说得不对,那你呢?只要在真理和爱心中劝勉我。如果我还在这世上,那真是太好了。我很高兴。你来纠正我吧。 这种态度使得这个论点更加明确。结合我其他的一些讲座,比如神学家格列高利的《神学讲演录》等著作,你会发现一种不同的风格。这些讲演录有一个非常确定的目标对手,即欧诺米,半阿里乌主义的代表。因此,在阅读这位神学家的讲演录时,你可能不会发现有下面这段话,说:“如果我说得不对,你可以纠正我。” 他不可能会这样说的,因为那样做等于主动承认自己犯错。所以,他是在反对欧诺米的许多观点。但是这里的情况不同,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对手并不是欧诺米,更具体来说,是这部作品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明确的异端对手。在他写作的时候,更多的是作为主教,在他的辖区之内,他的信徒或神父以及其他主教同仁在探讨三位一体教育时的情况。 大家可能觉得一些主教和神父认为:我的写作才能不如你,恩赐不如奥古斯丁。他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主教。所以你可以去写,我来读你的作品。这种态度指的是奥古斯丁对三位一体的阐述。他并非直接针对某个论战对手或特定异端进行反驳,而是面向那些阅读拉丁文并信仰基督的拉丁语使用者,尤其是神学家、主教和修士们。他认为有必要有人来撰写相关论述。谁呢?那就让奥古斯丁来吧。我们相信你的解释是最好的。但是奥古斯丁在这里面显得比较谦虚,说如果万一读到我错了,请你指正。这就是他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让我们可以从希腊教父的教父来稍微“劝勉”一下圣徒奥古斯丁。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太5:8) 我们很难思想并完全知道上帝的实体;他自身没有变化,却造了可变之物,他自身没有时间的变迁,却造了属时之物。所以在难以形容地看见那难以形容的「上帝」之前,净化我们的心灵是必要的。(1.1.3) 我们很难用思想完全理解上帝的本质。他自然没有变化,却创造了可变之物;他自然没有时间变迁,却造了真实的存在。因此,在这段话中,依然可以看到这些观点。 奥古斯丁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他与当时的教父们在很多方面有共识,这很清楚。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过一种圣洁的生活是理解圣经的关键。这一原则在希腊教父的著作中反复出现。在拉丁教父中,这种现象其实也不断出现。我们可以说这是当时教父们的共识。这种现象与我们现在对解经的理解有很大不同。现在人们对于解经的理解方式。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我读了一个博士、学了原文或掌握了解经方法就能解释圣经。但实际上,这个过程忽略了净化自己以更好地理解经文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尽回答的义务「3.序.1」 请相信我,亲爱的读者。我宁愿将时间用于有益的阅读,也不愿意写出东西来供别人阅读。若你不相信这点,要求凭据,那就请你提出东西让我来读就好了,它不仅要能够回答我的提问,又要能够直面我现在所面对的人们的提问。我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我是侍奉基督的主教,另一方面是为了热诚地捍卫我们的信仰,反对那些以物质论的,不属灵的人的错误。这样你们就能理解,我是多么乐于放下这一工作。叫我的笔度一次假了。 在这里面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当然这是他写的第三卷书的一些序言。实际上,当时的奥古斯丁所在的教会辖区也面临着许多神父或信徒关于三位一体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大家都没有解答。所以怎么办呢?奥古斯丁自己也有这方面的兴趣。他说要回答我的问题,我也有关于此方面的问题。因此,在他们那个时代,讨论三位一体相当于现在的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因为是刚刚结束第二次大公会议,即尼西亚-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在381年召开不久后。基本教义已经确定,拉丁语和希腊语的教父们已经撰写了大量著作。然而当传到西方时,西方的人也有这方面的兴趣。 他们认为,在当时,奥古斯丁是最适合撰写此类著作的人。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接下来的一段,会发现其中的内容更加明确。 很多人希腊文不好 「3.序.1」 事实上,在这一主题上的拉丁著作在数量上是很可怜的,或至少是很难找到的,而我们的希腊文水平不足以阅读和理解用这种文字讨论这一主题的书籍,至于从这类著作译出的少数材料,我不怀疑凡是值得我们搜求的,都已包括在内了。 也就是说,他的会众很多人跟他一样不能直接阅读希腊文的著作,但奥古斯丁也尽可能参考了当时翻译出来的希腊教父的著作了。因此,可以说《论三位一体》算不是论战性的著作,更多是一部牧会和神学教导方面的作品。奥古斯丁应他们的委托,写下了这部著作。这确实是他最深刻的一部作品。 然而,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无法详细探讨他的所有细节。我们将主要讨论他关于“子句”的理解,因为这是天主教会的核心内容。天主教和东正教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这进一步表明,奥古斯丁在其著作中关于三位一体的概念,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他本人也承认这是他的内心思考。并且要清楚地告诉我们他的受众是谁、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人。接下来我们特别看一下他对子句的理解。 和字句 4.29 pp153 「圣灵」是从父出来的。所以他的奉差,就是指人知道他乃是从父出来的。我们也不能说圣灵不同时从子出来;因为圣灵被称为父和子的圣灵,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当他向门徒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约二十二章二十节),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别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看出奥古斯丁的观点。他支持并证实了圣灵是从父和子发出的这一观点。也就是说,圣灵源自于父与子。 在接下来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继续看到他为什么进行这样的论证。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 正如就圣灵是上帝的恩赐而言,乃是从父出来的。所以他的奉差,就是指被人知道他乃是从父出来的。我们也不能说圣灵不同时从子出来,因为圣灵被称为父和子的圣灵,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当他向门徒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约20:22),我看不出他有什么别的意思。...

July 11, 2025 · ephremyuan

教会历史第二季,拉丁传统第五课 奥古斯丁《忏悔录》导读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拉丁传统第五课:奥古斯丁《忏悔录》导读,讲稿由阿甲整理。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奥古斯丁<忏悔录>导读》,教会历史第二季之拉丁传统第五课(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7月04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阿甲谈东方教会,以及网盘下载「请进入Ajia文件夹」。 拉丁教父 奥古斯丁《忏悔录》导读 一手材料 Conf. = Hammond, Carolyn J.-B., Augustine Confessions. 2 Vol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 2016. 「出处说明: 介绍用页码, 原文出处用书卷 章节, 如1.1 表示第一卷, 第一节」 参考中译本:周士良中译,《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奥古斯丁生平年表 『conf. lx-lxiv』 354 Bom November 13 at Thagaste 361 Education in Thagaste; serious illness 366-69 To school at Madaura 369 Returns to Thagaste 370-73 To Carthage for higher education. Takes unnamed woman as partner; Adeodatus born(371/2); Patricius dies....

July 4, 2025 · ephremyuan

教会历史第二季,拉丁传统第四课 居普良论教会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拉丁传统第四课:居普良论教会,讲稿由阿甲整理。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居普良论教会》,教会历史第二季之拉丁传统第四课(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6月27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阿甲谈东方教会,以及网盘下载「请进入2025文件夹」。 拉丁教父 居普良 阿甲按:参考一二手材料如下,这里不在详述了。 二手材料 · Brent, Allen. Cyprian and Roman Carthage .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 J. Patout Burns, Cyprian the Bishop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 Hunter D.G. (2021) From Rigor to Reconciliation: Cyprian of Carthage on Changing Penitential Practice. In: Chapman M.D., Latinovic V. (eds) Changing the Church. Pathways for Ecumenical and Interreligious Dialogue. Palgrave Macmillan, Cham. · Dunn, G....

June 27, 2025 · ephremyuan

教会历史第二季,拉丁传统第三课 圣希拉里论三位一体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拉丁传统第三课:圣希拉里论三位一体,讲稿由阿甲整理。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圣希拉里论三位一体》,教会历史第二季之拉丁传统第三课(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6月20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阿甲谈东方教会,以及网盘下载「请进入2025文件夹」。 拉丁教父——圣希拉里谈三位一体 关于东方教会的历史中文资料相对匮乏,因此,我们计划通过学术讲座的形式,为听众提供此类内容,包括视频、音频及讲稿等资料。今天我们讲的是拉丁传统的第三讲,名为Hilary,即希拉里。 二手材料 (节选) Mercer, J., Divine Perfection and Human Potentiality: The Trinitarian Anthropology of Hilary of Poitiers, New York, 2019. Williams, D.H., “Introduction,” in: D.H. Williams, trans., Hilary of Poitiers: Commentary on Matthew, FaCh 125, Washington DC, 2012. Weedman, M., The Trinitarian Theology of Hilary of Poitiers, Leiden, 2007. Scully, E., Physicalist Soteriology in Hilary of Poitiers, Leiden, 2015. Beckwith, C., Hilary of Poitiers on the Trinity: From De Fide to De Trinitate, Oxford, 2008....

June 20, 2025 · ephremyuan